日均千人入境、贸易额冲23亿!   中俄免签带火东北边境,但3个实在问题

周律鸣法 2025-10-11 15:50:12

日均千人入境、贸易额冲 23 亿!   中俄免签带火东北边境,但 3 个实在问题得解决   9 月 15 号起,俄罗斯人持普通护照就能免签来中国,这政策刚满一个月,东北边境直接 “热得发烫”。绥芬河公路口岸最明显,每天入境的俄罗斯游客稳稳超一千人,边检用生物识别设备一扫,不到两分钟就办完手续,比以前省了大半功夫。   商场里更忙,店员们扎堆学俄语,货架赶紧贴双语标签,就为了接住这些客人。毕竟现在俄罗斯人来购物能退 11% 的税,生意好做不少。满洲里更夸张,酒店天天满房,连郊区民宿都抢光了,双节期间房价翻了三倍还订不到。   交通数据更实在,9 月 15 到 21 号这一周,去俄罗斯的客运班线光不定期班次就发了 176 趟,拉了 4000 多人,比去年同期涨了七成多。生意火到啥程度?边境贸易额一口气冲到 23 亿美元,闲置的口岸仓库重新堆满货,街边关了挺久的商铺又亮起灯。但热闹背后,不少实际问题也冒了头,这可不是政策的错,更像咱们没准备好。   别听人瞎喊 “免签有副作用”,说白了,这些问题都是 “突然来客,家里没备好碗筷” 的尴尬,藏着三个实在真相。第一个真相:付钱、换钱成了大难题。俄罗斯人习惯带卢布现金,可咱这边连菜市场都扫码支付了。绥芬河有个做木材生意的老板,收了客户 50 万卢布货款,跑遍全城银行都兑不完,最后差点用木材抵工资。   就算能收卢布,汇率天天变,今天赚的钱明天换可能就少了一截。虽然黑河已经在景区装了外卡 POS 机,但多数小商家还是接不了,不少人干脆挂出 “只收人民币” 的牌子,生意眼睁睁少做了。   第二个真相:本地资源有点 “挤不动” 了。满洲里的房租一年涨了三成,本地年轻人吐槽 “挣的钱赶不上房租涨得快”。更头疼的是 “热闹留不住钱”,双节期间接待了 12 万多游客,人均消费一千块,但最后留在本地的不足三成,大部分花在酒店和交通上,钱没真正扎根。医疗资源也紧张,绥芬河中医院的针灸科,俄罗斯患者排到两周后,医生得边翻翻译软件边看病,还闹过把 “针灸” 当成 “穿孔” 的笑话。   第三个真相:产业链太短,只当 “过路站” 太亏。现在中俄边贸有点 “一边倒”咱们卖汽车、电子产品,俄罗斯过来的多是木材、蜂蜜这些原材料。绥芬河收了木材大多只做家具、地板,其实深加工成绝缘纸能多赚好几倍;蜂蜜也只是简单卖,人家黑河都做成蜂蜜酒了。要是一直只搞 “过路生意”,热闹一阵就没后劲,留不下真财富。   但这些问题不是没法解。你看黑河都行动了,口岸能动态加开通道,市场监管局设了俄语维权站,连投诉都能双语处理;满洲里对旅行团搞 “预约通关”,不用扎堆排队。这说明不是政策不好,是咱们得赶紧补短板。   中俄免签这一个月的热闹,像给东北边境开了扇新窗户。一边是 23 亿贸易额、日均千人入境的亮眼数据,一边是支付、资源、产业的层层考验。但咱得想明白,任何好事都不是 “一劳永逸” 的,这些问题恰恰说明民间交流真的 “活” 了。   当年南方口岸刚开放时,也遇过类似麻烦,慢慢就走出了共赢路。现在绥芬河在补双语标识,银行在加卢布窗口,黑河在搞文旅深加工,这些都是好苗头。免签不是 “放进来就行”,得把突发的人流,变成长久的生意;把过路的客人,变成常来的朋友。   参考信源:免签红利释放,中俄旅游贸易双向升温 2025-09-15 09:49·环球网

0 阅读:108

猜你喜欢

周律鸣法

周律鸣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