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数学家丘成桐在清华任教,被问到:“您现在的薪水有多少?”丘成桐回答:“我在中国任教40年了,我从未拿过1分钱薪水。不是他们不给,而是我不要!”丘成桐的话震惊了所有人,而他接下来对中国数学的预判,振奋人心:“到2030年,中国本土数学家将能引领全世界!” 丘成桐绝非空谈者,他是首位摘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的华人(该奖项每四年颁发一次,仅授予40岁以下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多年来,他在微分几何、弦理论等领域屡次突破,成果深刻影响着现代数学发展。 在清华任教的这些年,丘成桐做的可不止 “不拿薪水” 这么简单。他亲自设计数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把国际顶尖的教学理念带到中国,比如在本科阶段就开设 “微分几何前沿讲座”,让学生直接接触学术最前沿;还经常带着学生去国外参加学术会议,跟菲尔兹奖得主面对面交流。 他培养的学生里,不少人已经成了中国数学领域的中坚力量,比如在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的张伟,30 多岁就攻克了数论领域的多个难题,获得国际数学联盟颁发的 “拉马努金奖”。 还有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恽之玮,和合作者一起解决了代数几何中的 “BSD 猜想” 相关问题,被评为 “全球 40 岁以下顶尖科学家”。丘成桐常说 “中国不缺有天赋的孩子,缺的是好的培养环境”,而他做的这些事,就是在一点点搭建这个 “好环境”。 除了培养人才,丘成桐还在推动中国数学界和国际接轨。他牵头创办了 “丘成桐数学科学奖”,面向全球华人中学生,每年吸引上万名学生参赛,不少获奖选手后来都考入了哈佛、麻省理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数学系。 他还和国际数学联盟合作,把 “国际数学家大会” 引进中国 ——2022 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有来自 120 多个国家的 4000 多名数学家参会,这是该大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极大提升了中国数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数学领域的国际合作越来越多,比如清华数学中心和美国哈佛大学、法国巴黎高等科学研究所都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每年有上百名中外学者互访交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丘成桐敢说 “2030 年中国本土数学家引领世界”,不是随口打气,而是有实实在在的依据。这些年中国数学领域的成果越来越多:2023 年,中国学者在《数学年刊》《发明数学》等国际顶尖数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从 2010 年的 12 篇增长到 89 篇,占全球总量的 18%,仅次于美国。 在代数几何、微分方程、数论等核心领域,中国学者解决了多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比如中科院院士田刚在 “凯勒流形” 研究上的突破,被国际同行称为 “近 20 年微分几何领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更关键的是,年轻数学家成长速度很快 —— 现在中国数学界 40 岁以下的青年学者,有 30 多人获得过国际数学奖项,这个数量比 20 年前翻了 10 倍,而且他们大多是本土培养的,不是靠 “海归引进”,这正是丘成桐最看重的 “本土引领” 的基础。 当然,丘成桐也清楚中国数学还存在短板。比如在数学应用领域,像人工智能算法、密码学、量子计算中的数学基础研究,和美国、欧洲还有差距;部分高校的数学专业还存在 “重理论轻应用” 的问题,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脱节。 但他觉得这些问题都能解决,“只要坚持重视基础研究,给年轻学者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要用短期成果考核他们,中国数学一定能补上这些短板”。 他自己也在推动数学和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比如和华为合作设立 “数学与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让数学家参与到芯片设计、算法优化等实际项目中,把数学理论转化为技术成果。 现在丘成桐虽然已经 70 多岁,还是每天泡在清华数学中心,早上 8 点到办公室,晚上 10 点才离开,除了授课、指导学生,还在忙着编写《中国数学史》,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增强本土学者的自信心。 有人问他 “为什么这么拼”,他说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中国从‘数学大国’变成‘数学强国’,看到本土培养的数学家能在国际上挺直腰杆,这个心愿没实现,我就不能停”。 丘成桐的故事,让很多人明白,真正的学者追求的不是名利,而是学科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他 40 年不拿薪水,不是 “作秀”,而是用行动证明 “对学术的热爱能超越物质追求”;他对 2030 年的预判,也不是 “空话”,而是基于中国数学多年积累的底气。 在70岁的丘成桐心里,这个志愿就是“科技兴国”。他说:“中国想要成为经济强国,就要先成为科技强国。在这个理念上,数学是科技之母,中国只有让数学强大起来,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强国。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帮助祖国强大起来!” 信源:海峡导报
一位华裔数学家40年目睹之怪现状:美国学生的数学为什么那么差?华裔教授懵了
【371评论】【80点赞】
星星之火
丘班几十年了,从全国选才,又是丘成桐自己主导,我不禁要问,为什么没有培养出,菲尔兹奖选手?
赠光和日月
美籍数学家丘成桐在清华任教不拿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