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停火协议正式签署加沙地带的枪炮声终于在停火协议生效后渐趋沉寂,这个在战火中煎熬了两年的地区,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平静。特拉维夫的街头有人举着亲人的照片庆祝被扣押人员即将归来,加沙代尔拜拉赫的民众也走上街头,为战火的暂停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联合国的援助车队则踏着硝烟散尽的道路,将急需的食品和药品送往各个难民营,烹饪用气时隔多月重新进入加沙家庭,让断炊已久的人们终于能升起炉火。这份协议确实给苦难中的人们带来了喘息,正如以色列区域外交政策研究所专家罗埃・基布里克所说,这是通往和平至关重要的起点,但其背后潜藏的复杂矛盾,却让这份平静显得格外脆弱。
停火协议的达成,本质上是各方在压力与疲惫下的妥协结果。对哈马斯而言,随着以军持续深入加沙城的军事行动,被扣押人员的谈判价值正在降低,通过释放人员换取以军撤出和囚犯释放,成为当下最现实的选择;而以色列在两年战事中国力消耗巨大,国内三分之二民众都认为冲突应该结束,国际社会的孤立感也让内塔尼亚胡政府难以承受,特朗普政府的施压更成为无法忽视的外部推力。就连促成协议的美国,其动机也掺杂着政治考量,外界普遍认为特朗普急于推动停火,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影响诺贝尔和平奖评选结果,这种掺杂私利的调解,让协议从一开始就缺乏纯粹的和平底色。正如乔治敦大学教授丹尼尔・拜曼所言,这并非冲突双方的胜利,只是一次出于疲惫和压力的不安停顿。
协议的落实过程已经显现出诸多挑战,让加沙民众只能抱着谨慎乐观的态度。被扣押人员的身份确认、废墟中寻找遗体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而就在协议宣布当天,以色列空军对加沙的空袭更让人对双方的履约诚意产生怀疑。哈马斯高级成员乌萨马・哈姆丹反复强调,国际社会必须对以色列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因为过往的经验早已证明,缺乏可信监督的停火协议极易迅速崩溃。目前设立的由美国、埃及等国组成的联合联络小组,虽被寄予监督厚望,但如何协调各方立场、确保监督不流于形式,仍是尚未破解的难题。
更棘手的考验还在后续谈判中。第一阶段协议仅解决了停火和人员交换等表层问题,哈马斯坚持将以色列结束占领、巴勒斯坦建国作为解除武装的前提,而内塔尼亚胡政府不仅未承诺以军完全撤出加沙,其国内极右翼势力更始终觊觎加沙领土,甚至公开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特朗普政府提出的 “20 点计划” 将以军完全撤出和哈马斯解除武装作为下一阶段重点,但这两点恰恰是双方最尖锐的分歧点,加沙民众担心协议最终会沦为单纯的人员交换方案,而非真正结束战争的开端。
即便越过谈判障碍,加沙的重建和治理仍面临巨大鸿沟。联合国虽已准备好 17 万吨援助物资,计划 60 天内为 210 万民众提供粮食救济,帮 70 万失学儿童恢复学习,但这只是应急之举。战后治理的设想虽已提出,却充满现实矛盾:所谓的国际化临时管理机构不仅面临选址和安全保障的难题,美国明确表示不会派兵,阿拉伯国家组成的治安部队也尚未解决人员、费用和指挥权的问题,而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能否接管加沙,更存在巨大争议。
归根结底,加沙的和平前景取决于能否消除冲突的根源。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建立通往结束占领、实现 “两国方案” 的政治路径,这正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如果不能让巴勒斯坦人民获得自决权,不能解决领土和难民等根本问题,即便停火能持续一时,暴力的循环仍可能再次上演。当下的平静固然珍贵,但唯有国际社会真正拿出决心和行动,推动各方正视核心分歧,才能让加沙的曙光转化为持久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