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现在的情况是,一个不卖光刻机,一个不卖稀土,那么到底是中国先解决光刻机,还是美国先解决稀土。 答案很简单。 美国在稀土方面的问题一直很明显。 根据国际能源署2024年的数据,2023年中国稀土开采量占全球的68.57%,精加工产量更是达到92%,纯度能稳定在99.99%以上,其他国家短时间内达不到这个技术水平。 西半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商MPMaterials,每年能处理4.2万吨稀土氧化物,但必须把矿石运到中国加工,因为美国本土没有完整的分离提纯生产线。 美国政府不是没着急过。 美国能源部测算过,重建从采矿到精加工的完整稀土产业链,至少需要10年,前期得投入3000亿美元。 但实际情况是,2024年美国拿出的专项资助只有1020万美元,分给四个研发项目后,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美国想找澳大利亚、加拿大作为稀土来源替代中国,但这些国家只擅长采矿,采出的稀土矿还是要运到中国加工,成本反而增加了。 而且美国等不起10年。 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2024年就该试生产,每台芯片制造设备都需要稀土永磁体;特斯拉得州工厂 如果缺了稀土,每辆电动车的电机成本会增加,在价格上难以和比亚迪竞争。 另外,F-35战机、爱国者导弹的核心部件,也依赖中国的高纯度稀土。 美国经济本身通胀较高,半导体、新能源这些重要产业不能出问题,要是拜登承诺的产业回流没实现,会影响选民支持。 就在美国被稀土产业链问题困扰时,中国在光刻机领域的进展越来越稳定。 外界总关注中国和7纳米EUV光刻机的差距,却没注意到上海微电子已经能量产28纳米DUV光刻机。 这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而是能满足汽车芯片、工业芯片等中低端市场需求的设备,而这些中低端市场占全球芯片市场的七成。 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双线破局的策略。 国家把半导体纳入十四五重点规划,每年投入上千亿研发资金,用于镜头、光源等关键部件的研发,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合作攻关。 同时,复旦大学团队用二维半导体材料造出了32位微处理器,不用EUV光刻机也能达到类似纳米级芯片的功耗,而且艺能沿用现有产线。 行业专家认为,按照目前的进度,中国造出7纳米级光刻机用不了10年,甚至可能更快。 这场较量的本质,不是看谁的单项技术更强,而是看谁的供应链更稳固。 美国想通过技术封锁限制中国,却没意识到自己在稀土这种战略资源上已经被中国反制。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想靠印太经济框架拉拢70个国家孤立中国,却发现全球85%的稀土加工产能还掌握在中国手里。 这说明,产业链的优势不是靠政治联盟就能建立的,而是需要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全链条布局和市场支撑。 当上海的光刻机对准晶圆,当赣州的稀土提炼车间开始生产,这两件事都指向同一个结论:真正的竞争不是零和博弈,而是看谁能把产业链的基础打得更牢、更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