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彻底震撼了!因为最近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35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好奇之下就去查了查这一款歼-35隐身舰载机的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的生平经历,查了之后彻底震撼了,万万没有想到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竟然厉害到了如此程度! 逛航空博物馆,看到歼-35隐身舰载机的模型时,讲解员提到一个细节:它的机翼折叠处用了国产钛合金紧固件,强度比进口件高15%,还能减重300克。 这个小零件背后,藏着孙聪团队突破舰载机技术封锁的故事,比战机本身更让人震撼。 1990年,刚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7年的孙聪,遇到了职业生涯第一个“坎”。 当时研究所承接歼-8Ⅱ战机的雷达升级,需要从国外引进脉冲多普勒雷达技术,对方不仅漫天要价,还附加了“技术禁用条款”——不准用于舰载机研发。 这件事让他意识到:“核心技术买不来,只能自己啃。” 从那以后,他在办公室放了个笔记本,专门记录舰载机研发的“卡脖子”难题,一记就是30多年。 2003年,孙聪牵头成立“舰载机预研小组”,第一个要攻克的就是折叠机翼。 当时国际上主流舰载机的机翼折叠机构,都用了复杂的液压系统,不仅重量大,还容易出故障。 孙聪带着团队跳出“模仿”思维,提出用“机械+电磁”混合驱动的方案。 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他们跑遍全国20多家钢厂,最终选定国产TC4-DT钛合金,这种材料在-50℃到150℃的温度范围内,强度不会衰减。 光是验证这个方案,团队就做了1200次折叠试验,连机翼连接处的螺丝扭矩都精确到0.1牛・米,最终让折叠机构的故障率从国际平均的5%,降到了0.3%以下。 2010年,歼-15进入关键研发阶段,拦阻钩成了新的“拦路虎”。 国外同类产品的钩尖用了特种钢,咱们没有现成的配方。 孙聪带着材料工程师泡在炼钢厂,每天盯着熔炉温度,从调整合金成分到控制冷却速度,一点点试。 有次为了验证钩尖的冲击强度,他们用起重机吊着5吨重的铁块,反复撞击钩尖,直到第87次试验,才确定了最佳的热处理工艺。 2012年歼-15首次着舰时,拦阻钩稳稳勾住拦阻索,孙聪在现场激动地拍了拍身边的工程师:“咱们终于不用看别人脸色了。” 到了歼-35研发时,孙聪团队面临的挑战又升级了——要同时兼顾隐身和舰载性能。 隐身战机的机身需要光滑无凸起,可舰载机又必须装拦阻钩、折叠机构这些“凸起件”。 他们创新设计了“可收纳式拦阻钩”,平时藏在机身内,使用时才伸出,减少了雷达反射面积;机翼折叠处则用了锯齿状密封件,既保证了隐身性,又能防止海上盐雾腐蚀。 为了测试隐身涂层的耐用性,团队把战机模型放进盐雾试验箱,连续测试1000小时,涂层的附着力依然达标,这比美军F-35C的涂层寿命还长200小时。 除了技术突破,孙聪还特别注重“人才梯队”建设。 2015年,他在沈飞成立“青年技术攻关组”,把歼-35研发中的23个关键难题,分给30岁以下的年轻工程师。 有个团队负责研发机载雷达,一开始遇到信号干扰问题,孙聪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带他们去雷达研究所参观,让年轻人自己找思路。 最终这个年轻团队用了6个月,研发出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比F-35C的雷达远150公里。 现在,这些年轻人里有18人已经成长为新型战机的技术负责人,接过了舰载机研发的“接力棒”。 去年底,孙聪团队研发的六代机歼-36首飞时,有个细节特别提气:它的“智能蒙皮”能实时监测机身状态,一旦出现裂纹,蒙皮里的传感器会立刻报警。 这项技术是团队花了8年时间研发的,打破了国外的专利垄断。 现在再看孙聪办公室里的那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从“卡脖子”到“破局”的故事,每一页都写着:中国舰载机的路,要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 那么到最后,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彻底震撼了!因为最近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35成为
语蓉聊武器
2025-10-15 11:47:14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