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龙斌再爆金句!在辩论会上,蔡正元教授问郝龙斌,“什么是舔共”,结果郝龙斌居然回答,参加九三大阅兵就是! 这事儿还真够离谱的,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说起来,郝龙斌这一句话,立刻让原本庄重的纪念议题被拖进政治口水战里。 但实际上纪念活动的意义很简单,就是缅怀牺牲、教育后代,毕竟纪念抗战胜利,本来就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记忆,不该被划成政治阵营的符号。 它是一种历史教育和民族记忆的延续,不是政治归队,如果硬要把“参加纪念活动”当成“站队投诚”,那岂不是所有缅怀历史的人都要被强行贴上政治标签? 所以这逻辑本身就站不住脚,等于把纪念行为从公共层面直接推到党派斗争的泥潭里。 再看抗战历史,其实更能说明问题,当年八年抗战,正面战场由国民党军队拼命抵抗,敌后战场则由共产党军发动游击战,两条战线相互配合,才让日本侵略者一步步被拖垮。 这不是谁一家功劳,而是整个民族流血牺牲换来的胜利,所以胜利的“产权”属于全民,不容某些人随意拿来打标签。 问题就出在这个“舔共”的用法上,它直接把一个庄重的纪念行为解释成投诚动作,这就是典型的定义置换,结果呢?社会舆论立刻被拉向对立:你去纪念,就等于站队;你不去纪念,就好像才是“保持清白”。 公共空间被切割成阵营,原本该庄重的仪式变成了政治表态,大家对历史的尊重也被稀释掉。 更让人觉得别扭的,是台湾政坛的双重标准,对大陆的纪念活动动不动就上纲上线,说是“舔共”;可一转身,跟日本交流、签协议、访问,却没人说“舔日”。 这种明显的不一致,让人很难相信他们是真的从民族角度在思考,反倒更像是为了岛内政治操作,大家心里其实明白,这就是“逢中必反”的老套路。 而纪念活动的意义,其实在当代还有另一层:填补年轻一代对抗战历史的缺口,因为台湾近些年教育里弱化抗战内容,不少年轻人连台儿庄、百团大战都没听过。 如果再把九三大阅兵这种全国性的纪念仪式污名化,只会让代际记忆断层更严重,长此以往,年轻人对民族苦难没有共鸣,认同感自然会淡漠。 很多评论也说得直接:郝龙斌的这句话,不仅伤了民族记忆,还让人觉得他是在主动切割历史。 简单的一句“舔共”,既抹杀了抗战的复杂贡献,也让纪念先烈变得像是在演政治戏,其实问题的核心,就是把历史教育和现实政治混在一起,结果谁也得不到好处。 再往深里看,这种随口一句的“舔共”,在现实层面其实是割裂民族记忆的利器,两岸之间经贸、人流早已紧密交织,供应链合作、人员往来每天都在发生。 可是岛内部分政客却习惯用标签对冲现实,好像只要把话说得“够硬”,就能弥补现实的依赖,但问题是,高度互依又高调对立,这种矛盾最后埋单的只能是老百姓和企业。 换句话说,他们口头上是“护台湾”,但实际却是把民生置于风险之中。 更麻烦的,是这种标签还在阵营内部造成了新的伤害,像洪秀柱、苑举正这样的政治人物,本身是以民族情感出发去参加纪念活动,却被同阵营的人一句话打成“舔共”,这等于把同路人推到对立面,导致组织内部信任受损。 政治运作最怕的就是内部分裂,本该多元共存的党内,结果被一句标签撕开裂口,久而久之,中间选民会觉得这个阵营没有包容力,只剩下互相攻讦。 这背后还有一个讽刺点,就是家国叙事的反差,郝龙斌的父亲郝伯村,当年是抗日名将,为国家拼过命,而如今他的儿子,却在公开场合说参加抗战纪念就是“舔共”。 这让人听来不仅是刺耳,更像是一种价值上的断裂,很多人都在议论,说这是一种对先烈的轻慢,让民族情感变得轻飘飘。 父辈的血和牺牲,本该成为骄傲,却在后代的口中被反向解释,难怪引发群体的不满。 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是历史判断被口号取代,谁是侵略者、谁是同胞,这种问题本来没有含糊空间,但当政治口号不断盖过历史事实的时候,年轻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该被铭记,谁才是真正的敌人? 这样下去,民族认同会被一步步稀释,历史的根基也会变得模糊,纪念抗战原本是为了“不忘过去”,而不是制造更多隔阂。 回到那句金句,“参加九三大阅兵就是舔共”,看似犀利,实际上逻辑漏洞百出:纪念不等于站队,历史不是政治秀,现实不能靠标签来掩盖,更不该用口号切断民族记忆。 纪念抗战的意义在于教育后代、尊重历史、提醒所有人珍惜和平,而不是被随意丢到党争的舞台上。 说白了,一句话制造对立容易,但修复共同记忆却很难,郝龙斌的这番表态,可能在短期内博得一些掌声,但从长远看,只会让民族认同变得更脆弱,让历史教育更失焦。 真正有智慧的政治人物,应该懂得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乱说,纪念先烈,不是投诚;记住历史,不是站队。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郝龙斌再爆金句!在辩论会上,蔡正元教授问郝龙斌,“什么是舔共”,结果郝龙斌居然回
木槿论事
2025-10-15 15:52: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