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议员:对付中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购买中国生产的任何产品,全部购买美国的产品

木槿论事 2025-10-15 16:01:35

美议员: 对付中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购买中国生产的任何产品,全部购买美国的产品。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斯科特最近又放话,说要“停止购买中国货,全买美国货”,听着挺硬气,可问题是——这话真要照做,美国的日子只会更难。   先看最“硬核”的制造业,美国的中小型电机、零部件、传感器,差不多一半以上都来自中国。   而印第安纳州有家给通用和福特供货的汽车厂,之前尝试换成美国本土电机——价格立马从120美元飙到380美元,还得等三个月才能到货,结果装上去才发现尺寸不兼容,三条生产线全停,赔了两百万违约金。   后来厂长自己都说,不是不想用美国货,是用不起,这就说明,美国制造业的“齿轮”,其实早就和中国供应链绑在一起。   农业更是个悖论,美国农民靠中国吃饭,这话一点不夸张,美国农机的关键零部件有近一半是中国制造;而农民种的大豆、棉花,有一大半得卖到中国。   要真抵制中国产品,中国随便转向巴西、阿根廷买大豆,美国农民只能看着仓库堆满卖不出去的豆子,粮食滞销、贷款还不上,连地都可能被银行收走。   而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摆在那儿——2024年出口到中国的大豆占了总量的六成,这不是嘴炮能解决的问题。   再看能源和高科技领域,德州、北达科他州的油气管道巡检,全靠无人机飞行,可偏偏,这些无人机里有近八成都来自中国。   原因很简单,中国无人机耐寒、续航长、检测准,美国本土的同类机型飞两小时就得充电,德州一家能源公司算过账:用中国无人机,一天巡完一百公里管道,省下六成人工;换美国无人机,要三天不说,还容易漏检。   更麻烦的是,这些无人机用的芯片还是美国高通的——要是抵制中国货,连美国自家芯片厂的订单都要缩水。   斯科特口口声声说要“经济脱钩”,可真脱了,首先卡壳的是美国自己的产业,从电机到农机,从稀土到无人机,这些东西缺一环都转不动。   美国想自给自足?那得多花钱、多等时间,还得忍受生产线停工、物价暴涨。   很多美国网民看完这番言论也直摇头:“这议员怕是没买过日用品,”他们很清楚,一旦真不买中国产品,钱包最先中枪的就是自己。   说白了,斯科特的“买美国货”口号听上去像打鸡血,可真落地,就成了给自己挖坑。   美国政府之前也试过“去中国化”,比如那场声势浩大的“芯片法案”,想把生产线搬回美国,结果半年过去,产能连计划的三成都没达到。   原因很现实——本土建厂成本比中国高一半,设备贵、人工贵,还缺懂行的工人,再比如有汽车厂把电池厂搬到墨西哥,想省点钱,结果那边技术工人不够,产能始终上不去,车主等新车一等就是半年。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一件事:产业链不是插头插上就能拔走的,几十年全球化拼出来的体系,不是喊口号就能重新拼回去。   美国制造业想断开中国供应链,就像试图自己给自己做心脏手术,动一刀,整条命都得冒风险。   再看老百姓这头,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摆着:包含中国产品的生活品篮子去年涨价2.1%,全美自产的涨7.8%。   也就是说,一旦真的“全面换美国货”,物价要翻三倍,工资可没涨那么快,普通家庭一个月得多掏上千美元,这让谁受得了?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连买个平底锅都要掂量半天。   更离谱的是,斯科特口号的政治味比经济味还浓,他这么喊,更多是为了迎合一部分选民的“反华情绪”,赚个掌声、刷点存在感,可问题是,掌声能当饭吃吗?   当全球的产业链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贸易战、喊抵制不过是拿民生当筹码。   到头来,中国市场早就多元化了,对美国的依赖不再那么大,真正焦虑的反倒是那些靠中国订单吃饭的美国企业主。   想想就讽刺:一个说“买美国货”的口号,最后让美国的制造商没货造、农民没豆卖、科技业没料做、消费者没钱花,有人调侃说得好:“这哪是抵制中国货啊,是抵制美国自己的日子”。   只能说,这场“抵制秀”其实是一场自我欺骗的幻觉,它满足了政治的表演,却撕裂了经济的现实。 而全球化的时代,脱钩不是出路,理性合作才是正道,因为当政治口号盖过产业逻辑,美国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中国,而是自己的盲目。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88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