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警告:中国已养成了一个危险的新习惯,即低估美国的报复意愿和能力,纽约时报今

柳淮蕊 2025-10-15 17:55:48

美专家警告:中国已养成了一个危险的新习惯,即低估美国的报复意愿和能力,纽约时报今天刊文,表示中国的出手表明,中国认为自己非常的自信,而且有实力,谁料美媒话锋一转援引专家观点表示,中国应该担心的是出招过猛,政府官员对特朗普会发起的强烈反击估计不足。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就在这两天,美国刚按所谓301条款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实施最终措施,商务部当天就发了2025年第6号令,把协助美国搞调查的韩华海洋5家美国子公司全列进反制清单,禁止境内组织个人跟他们交易合作。 咱依据的是《反外国制裁法》的明确条款,从调查取证到名单敲定,每一步都走得合规合法,比美国搞的单边制裁光明正大一万倍。 同一天交通运输部也跟进了,对美国相关船舶收港务费,从400到1120的分阶段涨价节奏,跟美国针对中国船只的征费方案严丝合缝,完全是“你怎么来,我怎么回”的对等反制。 这种精准到细节的回应,说明中国早把美国的套路摸透了,也证明了我们的准备相当充分。 而美国所谓的“报复能力”,也在近段时间暴露得淋漓尽致。 特朗普自己跳出来安抚市场,说中国会“保持理性”,转头贸易代表格里尔就抱怨中国不接电话,急着要重建沟通渠道,财长贝森特更没招,居然拿在美留学生的去留当筹码讨价还价。 这算哪门子“强烈反击”,分明是内部自相矛盾的慌乱表演,要知道美国海事和造船业早就离不开中国,加州船厂的焊接设备、路易斯安那港的吊装机械,40%都来自中国供应链。 中国反制的5家韩华美企,正好是美国船舶维修的关键服务商,他们一被拉黑,美国好几艘待修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就得停摆。 美国船舶工业协会只能紧急发声明,说这会让美国造船成本涨18%,可特朗普政府除了喊口号,连个具体的补贴方案都拿不出来,这“报复能力”简直 是纸上谈兵。 那些美专家说中国“低估了美国报复意愿”,而他们同样没搞懂中国的战略定力。 中国从来不是主动挑事,而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拿这次造船业摩擦来说,是美国先在4月启动301调查,9月敲定制裁措施,步步紧逼要抢中国的市场份额,中国直到10月14日美方措施生效当天才出手反制,给足了缓冲时间。 而且反制名单特意圈定“协助美国调查的企业”,没牵连无辜,连豁免条款都考虑到了,这分寸感比美国动辄搞全面封杀高明多了。 反观美国前阵子为了打压中国芯片,连盟友的企业都不放过,逼得荷兰ASML敢怒不敢言,现在中国只是对等反制,就被说成“出招过猛”,这双标玩得也太明显了。 而且美国真正的问题,是“报复意愿远超能力”,那么多专家估计自己心里也有数。 特朗普政府想靠制裁抢回造船业优势,可USMCA(美墨加协定)的数据摆在那,美国造船业从业人员才11.2万人,中国光是江苏一个省就有56万,美国造一艘LNG船的周期是中国的2倍,成本高37%,就算没有中国反制,他们也竞争不过。 现在中国一出手,美国船厂的订单更慌了,10月14日韩国现代重工刚宣布,原本犹豫的美国能源公司订单,直接转去了韩国,美国刚想报复,结果先把自己的客户推走了。 美国农业界更着急,毕竟中国船舶承运了美国32%的大豆出口,要是航运成本涨起来,农民的利润又得缩水,中西部几个农业州的议员,已经开始给特朗普施压,这“报复”还没伤到中国就先内讧了。 中国的自信从来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实力给的底气。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造船业新接订单占全球68%,手持订单占59%,这靠的是完整的供应链和技术优势。 就像中船重工的17.4万立方米LNG船,焊接精度能到0.1毫米,美国船厂到现在还没突破这个技术。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反制有法律和市场双重支撑,《反外国制裁法》提供依据,庞大的内需市场托底,就算美国搞报复,中国企业也能靠国内订单活下去,可美国企业丢了中国市场,去哪儿找这么大的增量? 摩根大通的报告都表示,美国对中国造船业的制裁,最终会让美国企业多花210亿美元成本。 如此看来,美专家的警告更像“自我安慰”,中国既没低估美国的报复意愿,更看清了他们的能力短板,每一步出招都是“算准了再打”。 10月14日的反制已经说明,中国有能力在法理上站得住脚,在利益上精准打击,在节奏上牢牢把控。 特朗普政府要是真有“强烈反击”的本事,就不会只会让专家放狠话,而是拿出实际方案来。 那些唱衰中国的专家,不如劝劝特朗普,先把自己内部的矛盾理顺,把产业竞争力提上去,不然再喊多少次警告,也改变不了“报复有心无力”的现实。 中国的“新习惯”不是低估对手,而是学会了用实力说话,这习惯,美国还得慢慢适应。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