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要强制中国企业转让技术。乍一听以为欧盟又要搞什么幺蛾子,可转念一想,只能给两个字:理解!据《日本时报》说,欧盟正在考虑强制要求希望在欧盟运营的中国企业移交技术:“至关重要的是,外国投资,例如电池和其他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必须伴随技术转让和欧洲劳动力的技能提升。” 这项规定适用于所有外国企业,但很明显,世界就这么大,能为欧盟提供更先进技术、并且还愿意到欧盟投资的国家还能有谁? 这些年他们一门心思想搞 “绿色新政”,喊着要在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可口号喊得越响,越衬得手里没硬家伙事儿的窘迫。 就说动力电池吧,欧盟给自己定了 2030 年造出 550GWh 产能的目标,看着挺唬人,结果被寄予厚望的瑞典北伏电池厂去年直接破产倒闭了,其他几个项目不是停了就是黄了,这目标跟画饼没啥两样。 再看光伏产业,20 年前欧洲还是全球老大,现在呢?本土制造成本比中国高 60%,自家产业成了 “僵尸”,市场上 80% 以上的光伏板都得从中国买。你说这急不急人? 更要命的是兜里没钱。欧盟每年拨 870 亿欧元搞气候目标,看着不少,可连 2030 年所需投资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跟美国动辄几千亿美元的补贴根本没法比。 想发展绿色产业,建工厂、搞研发、培训工人哪样不要钱?德国电池企业因为能源价格高,造出来的电池碳足迹超标,被自家新规贴上 “脏电池” 标签,根本没竞争力。 法国制造业早就掉进收缩区间,连合格的配套零件都供不上。手里没技术,兜里没现金,本土产业又顶不起来,可不就盯着别人家的好东西了? 世界就这么大,能拿出先进技术还愿意往欧洲砸钱的,除了中国还有谁? 这些年中国企业在清洁技术领域的家底确实硬:动力电池从挖矿到回收的全产业链都攥在手里,全球市场份额超 60%;光伏产业从技术到生产都是世界顶尖,成本能比欧洲低 40%。 宁德时代原本计划砸 700 亿美元在欧洲建电池厂,比亚迪也在匈牙利开了造车厂,这些投资能给当地带来 jobs,还能帮着建产业链,欧洲能不眼馋吗? 可他们又怕咱们的技术和成本优势把本土产业挤垮,思来想去就想出了 “技术换市场” 的主意,美其名曰 “提升欧洲劳动力技能”,说白了就是急眼了想抢现成的。 其实这套路欧洲不是第一次用,只不过当年的处境反过来了。二三十年前,德国大众带着技术进中国市场,借着合资把 40% 的市场份额攥在手里,赚走了 70% 的利润,那时候是咱们求着人家给技术。 可现在不一样了,咱们在电池能量密度、车规级芯片这些核心地方早就领跑了,欧洲企业根本没对等的技术能跟咱们换。 就像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招工、缴税,可核心的电池配方和智能驾驶算法死死攥在手里,想让交出来?门儿都没有。 欧盟心里也清楚这规定站不住脚,嘴上说 “适用于所有外国企业”,实际上就是冲着中国来的。这事儿连他们自己人都藏不住,知情人士直接说了,就是为了防止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压倒欧洲工业。 可他们没算明白,现在的技术早就不是一张图纸、一套公式能搞定的了。咱们的成本优势来自全产业链的协同,就像台积电去美国建厂,没了台湾的产业集群照样玩不转。 技术优势更是靠烧了几千亿研发费堆出来的,电池管理系统、热扩散防控这些 “绝活”,哪能是强制转让就能学走的? 更有意思的是,欧洲自己的规则都能绊住自己的脚。新规要求企业用本地的商品和劳动力,可欧洲劳动力成本是咱们的 3 到 5 倍,能源价格因为俄乌战争居高不下,强制用本地材料只会让产品更贵。 之前欧盟给中国电动车加反补贴税,结果呢?欧洲消费者嫌贵不买了,本土车企反而因为缺电池愁得不行。 要是真逼着中国企业转让技术,人家大不了不去投资了,把工厂建到东南亚、墨西哥,照样能卖产品给欧洲,最后亏的还是欧洲自己的就业和税收。 说句实在的,欧盟这招纯属病急乱投医。当年他们对中国光伏加征关税,想逼着转让技术,结果呢? 不仅没拦住咱们,反而让中国企业的全球份额从不足 50% 涨到了 80% 以上,欧洲自己的光伏产业彻底垮了。 美国搞技术封锁,也没挡住咱们在航空、AI 领域突破,反而倒逼咱们搞出了自己的核心技术。现在欧盟又来这一套,恐怕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咱们能理解他们的难处,毕竟手里没技术、兜里没钱,看着别人跑在前面,换谁都着急。可理解不代表认同,更不代表能任人拿捏。 中国商务部早就把电池配方这些关键技术列进了禁止出口目录,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企业也说得明白:合作可以,生意能做,但核心技术免谈。欧盟要是真把路走死了,最后耽误的还是他们自己的绿色转型。 所以说,欧盟强制要技术这事儿,听着气人,细想下来全是无奈。可做生意讲究个你情我愿,想靠强制手段抢别人的血汗钱,从来就没有好结果。 希望他们能早点想明白这个理儿,别到最后技术没捞着,连送上门的投资和就业也丢了,那才真叫得不偿失。
美国很恼火!贝森特态度变得格外强硬,美知情人士声称,现在中国的谈判政策已经被对美
【220评论】【1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