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有一座寺庙,住着100多个尼姑,这里的尼姑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吃一顿饭,一

语蓉聊武器 2025-10-16 11:47:24

辽宁省有一座寺庙,住着100多个尼姑,这里的尼姑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吃一顿饭,一辈子都不能碰钱,有人却说,这才是最干净的寺庙。 废弃窑口的避风处,十几位穿着灰色粗布僧袍的女性,蜷缩在单薄的睡袋里,头发上凝结的白霜在月光下泛着微光。 她们是道源寺的修行者,正在进行为期半个月的 “行脚”,这是她们今晚的住处。 第二天清晨,她们会收拾好睡袋,托着钵盂继续赶路,不乘车,不借宿,不带一分钱,饿了就向沿途村民化缘。 化缘有规矩,不能找超过七户人家,遇到男施主给食物,要等对方放在地上,再蹲下身去取,全程不与异性直接接触。 同一时空里,道源寺的院子里正发生着另一场日常。 中午十二点,几十位修行者端着钵盂席地而坐,没人说话,只有轻轻的咀嚼声。碗里是白米饭配着自种的青菜,偶尔有块豆腐,就算是 “改善伙食”。 有位修行者不小心把饭粒掉在地上,立刻伸手捡起来放进嘴里;有人碗底剩了点汤,兑了些热水喝得干干净净。 过了正午,再饿再渴也不能碰任何食物和茶水。 这是道源寺的日常,也是她们坚持了十几年的规矩。 很难想象,这些能在秋夜山野露宿、吃粗茶淡饭的修行者,曾经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有人曾是企业高管,每天出入写字楼。 有人曾是中学教师,站在三尺讲台。 还有人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手里握着名校文凭。 她们主动放弃了优渥生活,剃光头发,改掉名字,来到这座深山寺庙,只为追寻内心的平静。 想留下来并不容易。 必须先经过至少两个月的试修,有的甚至要考察两年。 曾经有位杭州来的研究生,辞了城里的工作来试修,可才熬了两个月,就因为受不了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干重活吃粗饭的日子,打包离开了。 现在寺里的五十余位正式比丘尼、三十多位待考验者,还有二十余名在家女信徒,都是熬过考验的人。 每天凌晨两点,道源寺的梆子声会准时划破深山的寂静。 修行者们不用闹钟,听到声音就起身,穿上满是补丁的僧袍。 有的僧袍上能数出七八个补丁,都是自己缝补的 —— 走进佛堂诵经。 诵经声要持续到天亮,之后不休息,立刻分头忙活:扛锄头去菜地种菜除草,动作比山下农妇还熟练。 提木桶去山边泉眼挑水,泉水是日常饮用、做饭的唯一水源。 晚上继续诵经到十点,熄灯休息,算下来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全年没有休息日。 这座规矩严苛的寺庙,始建于 2001 年。 当时如本法师带着两位弟子,在这片深山里搭起简易棚屋,成了道源寺的雏形。 如本法师早年在南方多座寺庙修行,看不惯当时一些寺庙卖门票、开直播、办会赚钱的商业化风气,便想找个清净地方苦修。 最初的日子比现在苦得多:没水没电,下雨天棚屋漏雨,雨水顺着缝隙流进屋里。 冬天没有暖气,寒风刺骨,只能靠打坐取暖。但她们没放弃,一边修行一边扩建,慢慢有了现在的规模。 2002 年夏天,17 名在寺里帮忙的女居士,通过严苛考验正式剃度,成了道源寺第一批修行者。之后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从最初的 3 人,发展到如今的百余人。 寺里还有一条铁律:所有人都不能碰钱。 见不到功德箱,没有售票窗口,游客想私下塞零钱,都会被礼貌拒绝。修行者不能有现金、存折、银行卡,连手机都不能用,彻底切断与金钱的联系。 要是有人想捐赠物品,必须交给寺庙统一分配,个人不能私藏任何东西。 她们还格外爱惜生命:淘米时挑出的小虫子,会轻轻捧到菜地放回泥土。 摘菜时见到有虫洞的菜叶,不会丢弃,反而仔细打理。附近村民对她们很友善,“行脚” 经过时,常会主动端来热饭热菜。 终南山的一些隐士,也过着穴居山林、自耕自食的苦修生活,与她们遥相呼应。 现在很多寺庙忙着商业化,道源寺却反其道而行之。 它对游客开放,也允许外人短期居住体验,但有个条件。 必须遵守寺规,凌晨两点起床诵经,而且分文不收。她们不接受媒体采访,不搞任何商业活动,哪怕外界有质疑、有不解,也始终不为所动。 秋夜的山风吹过窑口,修行者们睡得很安稳。 对她们来说,这样的清苦不是折磨,而是挣脱欲望束缚的方式。 当放弃对金钱的执念、对物质的渴望,就能在简单的生活里找到内心的澄明。 这或许就是她们选择留在道源寺的原因。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108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