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苏联红军遇上了不讲武德的日军786大队!苏联红军派一名负伤的日本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16 17:35:53

1945年8月,苏联红军遇上了不讲武德的日军786大队!苏联红军派一名负伤的日本士兵,劝说日军缴械投降。谁知道,这名士兵本来答应得好好的,可到了阵前,竟然将劝降改为:“我不想死在苏联红军的枪下!” 要聊786大队,就必须先说说他们盘踞的地方——东宁要塞。 这地方,就在咱们黑龙江牡丹江市,离苏联的海参崴直线距离也就150多公里。从1934年开始,日本人花了十多年,征用了十几万中国劳工的血汗,在这里修了个庞然大物。地上炮塔林立,地下更是挖空了山体,指挥所、弹药库、医院、发电站一应俱全,三层立体结构,最深的地方离地表80多米。日本人吹牛说这是“东方马奇诺防线”,号称“国境一级阵地”。 可到了1945年8月,这“马奇诺防线”早就虚了。关东军的主力不是被抽调到太平洋,就是南下跟咱们的部队作战去了。原本设计给一个师团驻守的庞大要塞,实际上只有一个萝卜一个坑。守卫东宁北部三角山的,就是这个第786大队,跟驻守主阵地胜哄山的783大队一样,都是刚调来不久的独立混成旅团下属部队,兵力单薄得可怜。 说白了,他们就是一群被主力部队抛弃,用来填战线的“炮灰”。 8月9日,苏联百万红军分三路突入中国东北,对日宣战。打头阵的苏联远东第1方面军第25集团军,带着上千门大炮和几百辆坦克,像一把烧红的刀子,直接切向了东宁。 战争的残酷性,在东宁要塞的攻防战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苏军的炮弹跟不要钱似的往阵地上砸。根据战后统计,光是在三角山阵地这不到20平方公里的地方,苏军就倾泻了超过2000吨的炮弹和炸弹。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平方米的土地都要承受上百公斤炸药的洗礼。 786大队被打得抬不起头,只能从地面转入地下坑道。这帮日本人也确实顽固,仗着工事坚固,死活不出来。 苏军也不是吃素的。你躲进乌龟壳,我就想办法把你熏出来。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要塞的通风口和排烟孔,二话不说,直接往里灌汽油,然后一把火点着。浓烟和烈火顺着四通八达的坑道蔓延,里面的日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开头那一幕。苏联人想不通,为什么这些日本兵这么轴?天皇都投降了,战争都结束了,还在这里死磕有什么意义?于是他们想到了“攻心为上”,找了个受伤的俘虏去劝降。 结果,换来一句“我不想死在苏联红军的枪下”。 这句话,当时让苏联人觉得是这帮法西斯顽固不化,不讲信义。但几十年后,随着更多史料的解密,我们再回看这句话,或许能品出点别的味道。 这可能不是一句战斗口号,而是一句绝望的遗言。 一个身处绝境的士兵,面对的要么是被活活烧死在暗无天日的坑道里,要么是走出去缴械投降。但在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洗脑下,“缴械”等同于奇耻大辱,家族蒙羞。而苏联红军对待俘虏的手段,在当时的传闻中也并不温和。 所以,当他喊出那句话时,传递的信息可能是双重的: 对内的“宣传”:告诉里面的战友,投降也是死路一条,不如战斗到底,以“玉碎”的方式效忠天皇,至少在死后能博个“勇士”的名声。 对外的“遗言”:告诉苏联人,也告诉这个世界,他选择了一种自己认为更有“尊严”的死法。他不是不想活,而是不想“那样”活着,更不想“那样”死去。 这种心态,是军国主义长期扭曲人性后结出的恶果。他们不怕死,但怕死得“不光彩”,怕成为别人口中的懦夫。 这种看似“武勇”的行为,背后却是深入骨髓的怯懦和愚忠。 786大队的结局是悲惨的。在苏军的“火攻”之下,一千多名日军被活活烧死、熏死在他们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地下堡垒中,几乎无人幸存。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苏军也付出了伤亡1500人的惨重代价。 而另一边的783大队,在胜哄山主阵地,因为电台损坏,一直没收到投降命令,也多抵抗了十几天。他们甚至在8月18日,也就是天皇宣布投降三天后,还组织夜袭,摧毁了苏军一个炮兵阵地。 苏军最后没辙了,在吉林延吉找到了一个叫河野贞夫的日军中佐,让他带着天皇的投降诏书和关东军的投降令,亲自上山劝降。直到8月28日,白纸黑字的命令摆在眼前,783大队长齐藤俊治才最终选择了放下武器。 但就在投降前,他下令杀害了要塞里关押的50多名中国劳工和64名日本妇女儿童。这种屠杀平民的行径,彻底撕下了他们“武士道”的遮羞布,暴露了其残忍的本质。 1945年8月30日,当901名日军抬着150多具尸体走出胜哄山要塞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场主要战斗,才算真正画上了句号。

0 阅读:124

评论列表

用户16xxx63

用户16xxx63

1
2025-10-17 10:41

灭绝小鬼子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