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万可以买一个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饶毅在羞辱谁? 2025年10月13日中午

南琴聊文化 2025-10-16 17:46:07

95万可以买一个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饶毅在羞辱谁? 2025年10月13日中午,知名生物学家饶毅教授的邮箱里先弹出了封蹊跷的邮件。 发件人自称王超,邮件大概意思是: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申报已经启动,以您的学术成就肯定够 格,我们能帮您全程办理。 饶毅直接敲了三个字:多少钱? 对方秒回:总费用不超过95万。 原本该是学界最高荣耀的院士称号,就这么被明码标价,摆上了货架。 这些科学院,到底靠谱吗? 要弄明白这事儿的荒唐,得先分清那些名字差不多的科学院到底有啥区别。 真正的欧洲科学院(AcademiaEuropaea)是1988年由英国皇家学会牵头成立的,总部在伦敦, 欧洲学界的权威联合体,里面光诺贝尔奖得主就有88位。 想当这儿的外籍院士,得先有两位现任院士提名,过初审、提名委员会评审、专门委员会审核好几关,每年就选一次,流程公开得很。 咱们国内的白春礼等这些学者,都是靠实打实的成果才评上的。 但中介推销的,大多是些李鬼机构。 比如有个欧洲自然科学院,听着挺唬人,实际是俄罗斯人在德国注册的民间团体,既不归欧盟管,也不是德国官方机构,评选规则和资料压根查不着。 还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等机构这些,早就被媒体扒过,说是院士,其实交了钱就能当,40万到100万不等。 这些机构就靠名字碰瓷权威,专挑信息差下手。 不明真相的人一看欧洲国际的名头,再加上院士头衔,很容易被唬住。 他们把学术荣誉当成赚钱的工具,95万的报价,本质就是在拍卖学者的尊严。 饶毅这一曝光,等于把这条灰色路亮在了太阳底下:这种买来的头衔,看着光鲜,实则是个随时会炸的雷,哪天被戳穿了,一辈子的学术名声都得毁了。 其实不少人搞不清,同样叫院士,含金量能差出十万八千里。 第一类是国家层面的正规院士,比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这些头衔都是国家或顶尖学术机构评的,得有拿得出手的成果,经过同行反复评议,全程公开透明,压根不存在花钱办事的可能。 第二类是国际权威学术组织的院士,比如欧洲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的院士。 第三类就是中介推销的注水头衔。 这些发证的机构大多是民间注册的,有的甚至就是个皮包公司,靠着国际欧洲的名头唬人,核心就是靠卖头衔赚钱。 更坑人的是,有些地方的人才项目压根不认可这些头衔,花了钱也白搭。 说白了,真院士拼的是成果,假院士拼的是花钱。 要是95万就能买个院士头衔,那这头衔早没了该有的重量。 往后,得把那些野鸡机构的底儿彻底扒出来,让大家一眼就能分清真假; 评选人才、项目的时候,多看看真成果,少盯着虚头衔; 更重要的是,每个学者都得守住底线——学术的尊严,可不能用钱来衡量。

0 阅读:31
南琴聊文化

南琴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