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被荷兰接管,孙玉良:美国出手,地缘政治的赤裸干预】当荷兰法院宣布接

孙王良评 2025-10-17 09:56:58

【安世半导体被荷兰接管 ,孙玉良:美国出手,地缘政治的赤裸干预】

当荷兰法院宣布接管安世半导体,整个半导体圈像是被投下一块巨石。风暴的中心不是荷兰本土,而是美国。随着闻泰科技早在2024年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安世半导体这家中资子公司便成为跨国博弈的焦点,荷兰政府的每一次动作,都像是在回答华盛顿的暗示。文件显示,美国商务部和荷兰外交部6月12日的会议中,明确要求安世半导体撤换中国籍CEO,以保“豁免资格”,这不仅是商业管理的问题,而且是地缘政治的赤裸干预。

这场接管背后,是美国将贸易实力转化为外交筹码的直观示例。荷兰经济事务部从闻泰手中接管安世半导体,并紧接着通过法院紧急措施罢免张学政CEO职务,托管大部分股份给第三方,荷兰政府成为临时主人。这一系列动作,表面上是为了“确保企业运营独立”,实际上是响应美国的施压要求——不许知识和技术流回中国,确保半导体业务的欧洲属性。这是欧洲第一次动用《物资供应法》介入中资企业,标志性的案例也标志着美方战略的外溢效应。

文件、信件、会议纪要,揭示了荷兰官员的角色:一边是荷兰国内对关键技术安全的关切,一边是美国施加的压力。安世半导体被迫在中方股东的控制权和“美国许可”的逻辑之间寻求平衡。市场、法律、政治多重压力下,企业的自主权似乎越来越像悬在空中的薄冰。即便如此,股权的本质归属仍然属于闻泰科技,这也是中国所强调的核心事实——控制权的行使方式被改变,但所有权没有改变。

从《华尔街日报》的评论中可以看到,这不仅是荷兰的事件,也不是单纯的企业管理危机,而是中美紧张关系对全球科技行业的直接冲击。高端半导体背后隐藏的是国家安全、技术主权和国际政治博弈,荷兰政府的操作反映了欧盟在关键技术领域“去风险化”和“技术主权”的实际尝试。美方通过施压盟友,迫使中资企业在欧洲战略性资产上让步,这场全球化的贸易战正在悄无声息地重新划分科技版图。

这种操作带来的法律和市场影响深远。安世半导体的业务能否获得美国商务部豁免,仍悬而未决,法律挑战重重。每一次裁决、每一次托管、每一条新闻,都是市场的风向标。对于欧洲来说,荷兰的行动既是在保护本国企业的战略决策权,也是在向华盛顿和布鲁塞尔表明:欧洲在高端技术安全问题上,愿意主动配合,甚至提前布局。

当然,中国也毫不含糊。外交部再次强调,中方坚决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对特定国家企业采取歧视性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底线,也是警示。美方利用盟友压力干预他国企业治理,这不仅挑战企业自主,更挑战国际贸易规则和多边秩序。荷兰被迫成为前线,也是美国以实力换取战略优势的真实写照。

安世半导体事件提醒所有企业和观察者:在全球化的今天,科技企业的运营不再只是商业问题,而是政治、法律、地缘博弈的交汇点。一个CEO的更换、一份托管令、一次临时接管,都可能是国家间博弈的战术手段。市场、政策和国际政治交织,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纯依靠市场逻辑作出决策。

荷兰的介入只是序幕。未来,跨国半导体企业可能会频繁面临“结构性制约”的考验,股权虽在手,实际运营可能早已被多方势力牵引。美方施压的策略清楚而有力:谁想在高端科技领域自由行动,都必须考虑跨国政治与贸易约束。欧洲的回应,是顺势而为,也是对自身“技术主权”的一次试探。

安世半导体的故事,不只是荷兰的一页法庭记录,更是全球科技竞争与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企业、市场、政府和国际关系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每一次决策都像是在风口浪尖上行走。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与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碰撞,提醒人们,在技术与资本主导的新时代,任何一个看似单纯的企业事件,都可能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大戏的序章。

这场跨洋风暴的落点仍未明朗,但已足够震撼世界。安世半导体,曾经的半导体明星,如今成了地缘政治棋盘上的一枚关键棋子,而国际规则与主权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0 阅读:4

猜你喜欢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