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被俘,大声说:“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日军旅团长轻蔑地说“好”,递过军刀,齐将军夺过刀刺向自己:“求仁得仁,又何怨!”敌人大惊失色,急忙把刀抢去。 说起民国时期的将军,你脑子里可能会冒出很多形象。但齐学启将军,绝对是个“非典型”。 他不是那种大字不识几个的草莽英雄,人家是正儿八经的清华大学毕业生。1923年毕业,那会儿的清华生,妥妥的时代精英。毕业后,他又去了美国的诺维琪军校深造,这所军校跟西点军校齐名。所以说,齐将军是位学贯中西的儒将,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在当时的中国军队里,凤毛麟角。 他不是纸上谈兵的秀才。从“一二八”到“八一三”,两次淞沪会战,他都亲临一线,身上挂过彩,是实打实从枪林弹雨里走出来的。 1942年,他以新38师少将副师长的身份,跟随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那一年,他42岁。 聊远征军,绕不开仁安羌大捷。 当时的情况有多凶险?7000多英军被日军死死围住,没水喝,弹药也快打光了,眼看就要全军覆没。这时候,齐学启所在的孙立人新38师奉命驰援。齐学启亲自率领113团,一支不足千人的部队,硬是顶着枪炮,星夜兼程地冲了上去。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恶战。打了三天三夜,咱们这不到一千人的队伍,愣是把日军一个精锐联队给打残了,击毙日军1200多人,硬生生从包围圈里救出了7000多英军和500多名被俘的盟军、传教士。 这一仗,是远征军入缅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一下子把中国军人的威风打了出来。英国人、美国人都惊呆了,对中国军队刮目相看。齐学启和团长刘放吾,因此役获得了英、美两国颁发的勋章。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战局逆转,远征军开始了大撤退。在掩护主力转移的路上,齐学启为了照顾和营救掉队的伤员,不幸被日军骑兵冲散,身负重伤,昏迷过去,最终落入敌手。 日本人一看抓到了个“大鱼”,还是个会说英语的留美将军,就想劝降他,让他去策反其他被俘的盟军。 于是,就出现了标题里那一幕。 日军旅团长假惺惺地“礼遇”他,劝他“识时务”。齐学启听完,一言不发,只是怒目而视。见劝降不成,日军旅团长轻蔑地说了句:“你们中国军人很有骨气嘛,好,我成全你。”说着,递过了自己的军刀。 那意思很明显,就是一种羞辱:给你个自我了断的机会。 谁都没想到,齐学启将军一把夺过军刀,毫不犹豫地就刺向了自己的腹部,同时大喝:“求仁得仁,又何怨!” 这一下,把在场的日本人都给镇住了。他们或许见过不怕死的,但没见过如此决绝、如此刚烈的求死方式。一群人吓得魂飞魄散,赶紧冲上去把刀抢了下来。 他们不想让他这么轻易地死去,一个活着的将军,远比一具尸体更有价值。 自戕未遂后,齐学启被关进了仰光中央监狱的战俘营。 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地方,他成了所有盟军战俘的精神支柱。他用流利的英语,给英国人、美国人、印度人讲文天祥、讲岳飞,讲中国人的气节。他分析战局,告诉大家反法西斯战争一定会胜利。他的学识、风度和那份宁死不屈的精神,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然而,最黑暗的时刻,往往来自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日本人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1944年,汪伪政权的陆军部长叶蓬,带着一帮汉奸跑到战俘营来劝降。许诺只要齐学启点头,高官厚禄任他挑。 齐学启是怎么回应的?他指着这群人的鼻子痛斥:“尔等腼颜事仇,认贼作父!”骂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汉奸们灰溜溜地走了,但他们埋下了一颗毒种。 战俘营里,总有那么些软骨头。第五军96师的几个低级军官,比如少尉排长蔡宗夫、章吉祥等人,早就动了投降的念头。齐学启的存在,就像一根钉子,死死地钉住了他们的叛变之路。只要齐学启一天不投降,他们就不敢轻举妄动,还显得自己特别无耻。 于是,怨恨和杀机,就在这些所谓的“同胞”心中滋生了。 1945年3月,眼看日军的败局已定,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蔡宗夫这伙人急了,他们害怕抗战胜利后,自己的投敌企图会被揭发,到时候就是死路一条。 3月9日,他们趁齐学启去厕所的时候,用磨尖的军刀,从背后残忍地刺进了他的腹部。 这致命的一刀,不是来自日本人,而是来自他一直想保护的中国士兵。 身负重伤的齐学启躺在地上,战俘营里的英军军医请求为他做手术,日本人提出了一个无耻的条件:除非齐学启同意投降。 齐将军躺在血泊中,用尽最后的力气回答:“宁死,也决不屈服!” 五天后,也就是1945年3月13日的深夜,因为得不到救治,伤口感染,齐学启将军与世长辞,年仅45岁。 此时,距离抗战胜利,仅仅只有5个月。 胜利来临后,孙立人将军在广州主持追悼大会,这位和齐学启有着九年同窗情谊的铁血将军,在现场泪洒当场,几度说不出话。当齐将军的灵柩运抵家乡长沙时,万人空巷,全城百姓自发为他送行。 最终,他长眠于岳麓山。青山忠骨,湘水呜咽。
远征军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被俘,大声说:“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日军旅团长轻蔑
趣史小研究
2025-10-17 13:44:1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