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冬天,少年杨振宁穿着一件旧棉袍,和同学们在昆明的校园里找到一处结冰的

叶叶叶 2025-10-18 15:32:00

1938年的冬天,少年杨振宁穿着一件旧棉袍,和同学们在昆明的校园里找到一处结冰的水面去滑冰。那年他16岁,刚刚从合肥历经辗转来到战时学堂,对未来满怀憧憬又带着不确定。冰面在南国的阳光下闪光,他在上面一圈又一圈地滑,偶尔摔倒,又笑着爬起来。多年以后人们感受到,他那时的状态,就仿佛在践行一种“思考的轻盈”——像滑冰一样,于平衡和自由间寻找答案。

清华、昆明、西南联大,他一路求学,一路逃难。战争的硝烟和贫困没有磨灭他的理想。因为没有实验条件,他把纸和笔当成实验室,用演算和逻辑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后来他常说:“那段艰苦的岁月,让我学会了在最简单的条件下思考最复杂的问题。”

1956年,他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动摇了物理学百年基石。那一刻,世界记住了这位来自东方的年轻学者。但杨振宁始终平静。他不喜欢庆祝,也不习惯被仰视。有人问他最珍贵的记忆是什么,他想了想,说的往往是联大岁月里,那些简单而纯粹的时光。

晚年回到母校执教,他的心,仿佛始终对着那片精神上的“故池”。学生们总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历经千帆后的淡然。有人问他如何在漫长科学生涯中保持初心,他或许会笑着想:“我依然是那个在知识冰面上滑行的少年。”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像一个圆:从中国到世界,再回到清华;从少年到大师,始终怀抱一颗赤子之心。

他在科学的高峰上刻下了名字,也在生命的细节里,留存了温度。杨振宁逝世

0 阅读:0
叶叶叶

叶叶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