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登基为帝,按惯例,众臣本应下跪齐呼“万岁”,可是,宰相吕端却一动不动,朝堂上寂静无声,此时,李太后怒喝道:为何不拜见皇上。没想到,吕端抬起头大喊:“慢着! 吕端快六十岁时才被宋太宗提拔为宰相,他做官四十多年,是个经验丰富的老臣,面对比自己小近三十岁的副手寇准,吕端一点宰相的架子都没有。 寇准年轻有能力,很受宋太宗的信任,吕端不仅不嫉妒,还主动去找宋太宗,提议自己和寇准轮流执掌相印,地位平等。 宋太宗都觉得这个提议不合适,特意下旨明确吕端才是正职宰相,但吕端嘴上答应着,实际工作中还是处处让着寇准。 满朝官员都看在眼里,都佩服他的度量,他甚至还跟宋太宗说,寇准比自己有能力,不如把宰相的位置让给寇准,自己心甘情愿。 这并不是客套话,而是他真心觉得国家需要寇准这样的人才。在吕端看来,个人官职的高低,都属于可以退让的“小事”。 可要是有人因此觉得吕端只是个只会调和矛盾的老好人,那就看错他了,碰到他认定的“大事”,就算有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有一次,宋太宗只和寇准商量如何处理西夏将领李继隆母亲的事情,吕端听说后,一改平时温和的态度,主动找上门,缠着寇准不放,坚持认为必须把李继隆的母亲留下当人质,因为这件事关系到边疆的安全。 他这种“较真”的态度最终说服了宋太宗和寇准,也正是通过这件事,寇准第一次深刻认识到,这位宽宏大量的老前辈,心里有绝对不能触碰的底线,国家安全、政治稳定,这些才是他拼尽全力也要守住的“大事”。 公元997年,这条底线迎来了最严峻的考验,宋太宗去世后,一场关乎皇位继承的风波在暗中酝酿,吕端进入皇宫时,敏锐地发现情况不对劲。 新皇帝登基大典马上就要举行,可即将继位的太子赵恒却不见踪影,宫里只有李太后和太监王继恩,吕端心里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问题。 这位李太后并不是赵恒的亲生母亲,她自己也没有儿子,她想扶持一个能被自己控制的傀儡皇帝,而那个因为精神失常被废除的前太子赵元佐,就成了她的首选,吕端察觉到这个会颠覆朝局的阴谋后,凭借自己宰相的身份强行介入,抢先一步阻止了篡改遗诏的可能。 真正的较量发生在登基大典上,当所有官员都准备下跪拜见新皇帝时,吕端却像一根钉子一样笔直地站着,一声“等一下”让整个朝堂都震动了。 他不顾众人的目光,直接走上宫殿的台阶,寇准无奈地摇了摇头,但他了解吕端,知道这个看似惊世骇俗的举动背后一定有原因。 吕端要做什么?他要亲手掀开皇帝宝座前的帘子,看清楚坐在上面的到底是不是太子赵恒本人,这个举动把李太后逼到了绝境,李太后又惊又怒,手心直冒汗,却对这位老宰相没有任何办法。 当吕端亲眼确认宝座上的人是赵恒后,立刻转身走下台阶,第一个带领文武百官下跪拜见,高呼“万岁”,这个举动,把他两种看似矛盾的性格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他用一次坚决不退的“进”,确保了皇位交接没有出现任何差错;之后,他又迅速“退”回到臣子的位置上,让国家秩序恢复正常。 经历了这场风波后,新皇帝宋真宗赵恒对吕端更加信任,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吕端的行为告诉我们,这种度量不是没有原则的宽容,而是能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知道哪里该退让,哪里必须坚守。 参考资料: [1]《智囊全集》白话全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95年
大宋的皇帝寝宫里,宋太宗赵光义刚咽了气,龙体还有余温。坐在榻边的李皇后抹掉脸上的
【34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