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一老人收破烂时,捡了2瓶没有包装的液体,打开后还能闻到酒味,老人以为

语蓉聊武器 2025-10-19 23:48:40

”河南郑州,一老人收破烂时,捡了2瓶没有包装的液体,打开后还能闻到酒味,老人以为是白酒,就喝了半斤多,结果人很快晕了过去!送往医院后,医生发现那是酒精型的防冻液,由于国内没有特效药,只能通过注射白酒解毒。 2025年10月17日清晨五点,郑州城郊的废品站刚亮起灯,68岁的赵老汉(化名)就推着三轮车来了。 他蹲在堆积的废品前翻找,纸箱、塑料瓶中间,两个沾着油污的无标签透明玻璃瓶被压在底下——没人知道,这两个瓶子会在几小时后让他陷入失明危机。 赵老汉靠收废品给老伴凑医药费,平时舍不得买酒,只有累极了才喝两口散装的。 他拿起玻璃瓶,拧开盖子闻了闻,一股淡淡的酒精味飘出来,和他偶尔喝的白酒味道很像。 “肯定是哪家搬家扔的剩酒”,他没多想,把瓶子塞进三轮车储物格,用旧布盖好,继续收废品。 下午四点多,赵老汉回到家,先把废品分类堆好,然后拿出那两个玻璃瓶。 他找了个搪瓷碗,倒了半碗不明液体,又从床底翻出小酒坛,兑了二两自己存的白酒,坐在院子里慢慢喝起来。 刚喝完五分钟,他就觉得脑袋发沉,眼前的墙开始晃,手里的碗“哐当”摔在地上,人跟着倒在门槛上,没了意识。 老伴张老太(化名)在屋里听到响声,出来一看,以为他喝多了醉倒,费力把他扶到床上盖好被子,想着“睡一觉就好”。 可到了晚上七点,喊他吃饭没反应,摸额头还发烫,呼吸也急促,张老太慌了,赶紧给邻居打电话,一起把赵老汉送进社区医院。 医生问清“喝了白酒”,初步判断是酒精中毒,输了液却没好转,赵老汉反而开始抽搐。 医生赶紧建议转去市医院,到了市医院,抽血化验结果出来——赵老汉是酒精型防冻液中毒,体内甲醇、乙二醇超标。 医生说:“甲醇会伤视神经,乙二醇能毁肾脏,再晚来半小时,人就救不回来了!” 原来赵老汉捡的“白酒”,是含甲醇和乙二醇的酒精型防冻液,20毫升就可能致命。 国内没有特效药,医生只能用“乙醇竞争疗法”,给他静脉注射医用乙醇,减缓毒素代谢,同时做血液净化。 抢救两天后,赵老汉血压稳定了,但医生明确说,他的视神经已经受损,以后大概率会失明,肾脏也得长期透析。 这起悲剧不是偶然,背后藏着多个漏洞。 先看废品站,郑州很多废品站没有危险物品分类,防冻液瓶、工业酒精桶就和普通废品混堆,没警示标识,赵老汉这样的老人只能靠“闻味辨物”,自然容易认错。 再看防冻液生产端,部分厂家为省成本,不添加苦味剂——这种成分能让液体变苦,误尝就会吐。 警示标识也敷衍,要么印在瓶底,要么字体小得像蚂蚁,赵老汉眼神不好,根本看不见“有毒”提醒。 更关键的是家庭急救误区,张老太一开始误判“醉酒”,延误了送医时间。 还有人遇到类似情况会喂牛奶、催吐,其实催吐会让食道二次中毒,牛奶会加重肾脏负担,这些错误操作都可能加剧危险。 要避免这类悲剧,得从源头发力。 生产厂家必须按规定加苦味剂,把“有毒”警示印在瓶身正面,字体至少1.5厘米大。 废品站要设危险物品专区,贴红色警示,给收废品老人培训,教他们“透明带酒精味但发苦的是防冻液,绝对不能碰”。 家里存放防冻液、清洁剂这些有毒液体,绝不能用饮料瓶、酒瓶分装,要留原包装,放在高处或上锁的柜子里。 有老人的家庭,得反复说“来历不明的液体别闻、别喝”。 最重要的是记住急救要点:一旦有人误饮不明液体,别喂任何东西,别催吐,立刻带装液体的容器打120,让医生能快速判断毒素类型,抓住黄金抢救时间。 现在赵老汉还在医院做视力康复,每次检查,视力表上的字都看得更模糊。 这起本可避免的悲剧,提醒着所有人:郑州街头的废品堆里、家里的角落中,那些没标签的瓶罐可能藏着致命风险,多一分警惕,就能少一分悲剧。 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的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