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成国家级都市圈,我叔却愁:长春的活儿,咋还没轮到四平? 10月17日吉林发改委的官宣刚刷屏,老家四平的叔就发来消息:“咱也进‘国家级圈’了,明年能在家门口找着活儿不?”他手机里还存着去年去长春打工的火车票,单程俩小时,每月房租占了工资的三分之一,年底结算时,老板说“汽车零部件订单少了,年终奖先欠着”。 我翻着规划文件给叔念:“长春搞高端制造,四平就搞现代农业装备,这叫产业分工。”可话没说完,叔就截了话头:“前年就说要协同,我堂弟在吉林市开的化工配件厂,到现在也没接到长春的订单。”他发来张照片,村头的玉米垛旁,几个年轻人正往大巴上搬行李,“又是去南方的,说长春工资比苏州低两千,就算都市圈成了,人留不住有啥用?” 长春的表哥却在家族群里晒出了新工位。他所在的光电企业刚搬进科创产业走廊,办公室墙上挂着“长吉辽产业链图谱”,红色线条从长春辐射到辽源。“上周刚跟辽源的铝加工企业签了合同,以前他们找山东供货,现在高铁40分钟就到。”表哥说,公司楼下的城际铁路正在铺轨,以后去吉林市开会,再也不用赶早班高铁了[__LINK_ICON]。可群里没人接话,叔私下发我:“他那是长春的‘香饽饽’,咱四平的农机厂还在愁销路呢。” 周末去长春办事,地铁里全是讨论都市圈的人。穿西装的大叔对着手机叹气:“GDP占了全省一半多,可周边城市跟没跟上?我辽源的亲戚,看病还得往长春跑。”旁边的姑娘反驳:“规划里写了公共服务共享,以后医保说不定能通用。”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直到广播报站,大叔才嘟囔着下车:“但愿别跟以前的规划似的,光打雷不下雨。” 路过城际铁路工地,工人正顶着太阳铺轨,安全帽上印着“1小时通勤圈”的标语。可不远处的劳务市场里,几个来自四平的工人还在等活。“听说长春要建汽车城,我们想来学技术,可没人教啊。”其中一个说,他手机里存着都市圈的招聘信息,大多要求“长春本地户籍优先”。 有人说都市圈是东北振兴的希望,抱团就能把产业做起来;有人骂“一城独大”的老问题没解决,不过是换个名头。你看,表哥刚发朋友圈,说又签下了辽源的新订单;而我叔还在刷招聘软件,搜索栏里“四平 长春都市圈 工作”的词条,后面跟着一串未读结果。
长春成国家级都市圈,我叔却愁:长春的活儿,咋还没轮到四平? 10月17日吉林
丁哥分享
2025-10-20 10:55: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