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少康发长文对郑丽文表达不满,赵少康表示,虽然郑丽文是大家选出来的国民党主席,但是郑丽文所代表的政策方向和国民党内的整体氛围,并未能有效地回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国民党员的期望。 10月18日,国民党主席选举结果揭晓:郑丽文以65122票、51.3%的得票率险胜,成为国民党时隔多年再度当选的女性主席。 然而这场胜利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投票率仅39%,创下近年新低;主要对手郝龙斌仅获4万票,另一候选人罗智强更不足2万票。这种“矮子里拔将军”的格局,让郑丽文的“勉强胜出”显得底气不足。 赵少康的公开质疑并非偶然。作为郝龙斌阵营的核心支持者,他在选前便通过媒体造势、基层串联等方式力挺郝龙斌,甚至被曝出试图通过“声东击西”策略分散郑丽文票源。 当选举结果揭晓时,赵少康的失落情绪早已在私下场合流露——10月17日,他曾在闭门会议中直言“若郑丽文当选,国民党指令将出不了中央”,此番言论经台媒曝光后,已为今日的公开对峙埋下伏笔。 赵少康的长文核心直指政策方向。他强调,当前台湾社会面临经济停滞、青年失业率攀升、两岸关系紧张等多重挑战,而郑丽文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被批评为“和稀泥”。这种模糊立场在赵少康看来,既无法争取中间选民,又可能失去深蓝基本盘的支持。 更具争议的是,赵少康将矛头指向郑丽文的“绿转蓝”背景。作为曾效力民进党、后转投国民党的政治人物,郑丽文虽以“九二共识”坚定支持者自居,但其政治轨迹仍被部分国民党元老视为“投机行为”。赵少康在文中暗示,这种背景可能导致她在处理两岸议题时“左右摇摆”,无法真正代表国民党传统价值观。 不过,郑丽文的支持者则反驳称,其政策主张恰恰反映了社会现实。根据《风传媒》8月民调,30-45岁中青年党员中,27%的人支持郑丽文,这一群体更关注经济民生与两岸和平,而非激进的“统独”口号。 郑丽文提出的“与大陆携手共谋发展”“拒绝充当美国反中代理人”等主张,被视为对国民党传统“亲美友日和中”路线的修正。 赵少康的公开质疑,本质上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延续。作为“战斗蓝”势力的代表,他长期主张通过理性务实路线争取中间选民,这与郑丽文强调的“路线转型”形成鲜明对比。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权力分配——郑丽文的胜选意味着她将主导未来四年的人事布局与资源分配,而赵少康担心自己及背后派系的政治空间被压缩。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选举期间,郑丽文团队曾被郝龙斌阵营指控“涉嫌财务违规”,虽未证实,但已暴露出党内监督机制的脆弱。 而张亚中在选举后拒接郑丽文感谢电话的举动,更被解读为深蓝阵营对路线转向的无声抗议。作为“统派”代表,张亚中曾批评郑丽文“模糊两岸政策是对九二共识的背叛”,这种理念分歧让国民党的内部整合愈发艰难。 从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丢失政权,到2016年蔡英文当选后沦为“立法院少数党”,国民党的每一次衰落都伴随着内部分裂。此次郑丽文当选后的风波,不过是历史的重演:派系利益凌驾于党团利益之上,个人野心压倒集体目标,路线分歧演变为人身攻击。 更值得警惕的是,国民党的内耗正在让其逐渐失去社会信任。郑丽文当选后,国民党的“政党好感度”不升反降,较选举前下跌5个百分点,而“不看好国民党未来4年发展”的比例则高达58%。 当民进党凭借“抗中保台”议题凝聚基本盘时,国民党却仍在为“谁当主席”“听谁的话”争论不休,这种“内耗成性”的形象,正在让中间选民加速流失。 郑丽文在胜选感言中曾承诺“将以最大诚意团结全党”,但赵少康的“下马威”和张亚中的“沉默抗议”,无疑给她的“团结之路”蒙上阴影。11月的权力交接能否顺利进行?郑丽文会选择“清算异己”还是“妥协包容”?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国民党未来4年的命运。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场风波折射出的,是一个百年老党在时代浪潮中的迷茫与挣扎。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国民党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民进党,而是自己。” 若不彻底打破派系枷锁、重塑核心价值,郑丽文的当选,可能只是国民党“下一次分裂”的开始。这场围绕“新主席”的风波,究竟是蓝营重生的契机,还是衰落的序章?那么,你们怎么看?
赵少康发长文对郑丽文表达不满,赵少康表示,虽然郑丽文是大家选出来的国民党主席,但
鉴清评趣
2025-10-20 11:53: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