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现在很好奇,我们的李成钢副部长到底对美国说了什么,以至于美国财长贝森特专门开一个记者会以粗鄙的语言攻击我们的李成钢副部长!这年头中美之间的唇枪舌剑不稀奇,但能让美国高官专门召开记者会,甚至用上了几句“粗鄙之语”来骂人,这可不多见。 这出外交大戏的导火索,是10月15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华盛顿的一场记者会。他一反常态,没有谈论美国的经济数据或者货币政策,而是将矛头直指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 贝森特当着全球媒体的面,给李成钢扣上了三顶大帽子:一是指责他发表了“煽动性言论”;二是声称他“未经邀请”就出现在华盛顿,行为“非常无礼”;三是添油加醋地复述,说李成钢曾扬言“如果港口运输费用得以通过,将引发全球混乱”。 这番指控,用词之激烈,情绪之激动,完全不像一个大国财长应有的风度,倒更像是一场个人恩怨的公开宣泄。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炮轰”,中方反应迅速且坚定。仅仅一天之后,10月16日,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几乎在同一时间召开例行记者会,罕见地就同一事件发表声明,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反击阵势。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回应简洁有力,点明了问题的核心:“美方应当同中方在平等、尊重和互惠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问题,而不是屡屡施压、威胁恐吓”。这等于是在告诉全世界,到底是谁在破坏对话的氛围。 商务部的回应则更为具体,直接拆穿了贝森特的谎言。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明确表示,美方有关言论“严重歪曲事实”。 她澄清,李成钢副部长在8月27日至29日赴美,是“应中美两国元首通话共识”进行的正式访问,目的是就中美经贸关系、落实两国元首共识等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并就美国对华造船等行业发起的301调查限制措施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所谓“不请自来”,纯属无稽之谈。 那么,贝森特口中那句最关键的“煽动性言论”——“引发全球混乱”,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句话的背景是美国滥用301条款,对中国造船等行业发起调查,并威胁要对中资船只额外收取港口费用。 李成钢副部长在会谈中,代表中方明确表达了反对立场,并警告美方的这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做法,不仅损害中国产业利益,更会推高美国国内通胀,损害美国港口竞争力和就业,最终“确实影响了全球供应链稳定、造成全球航运业混乱”。 看明白了吗?李副部长说的是美方的错误政策“会”导致全球混乱,这是一个基于事实的客观预判和警告。而到了贝森特嘴里,就变成了中国“要”引发全球混乱,一字之差,恶意满满,完全是颠倒黑白。 这场风波的主角李成钢,究竟是何许人也?能让美国财长如此“破防”,绝非等闲之辈。公开资料显示,李成钢是国内顶尖高校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长期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处理国际谈判,战绩斐然,后来还被派往瑞士这种国际贸易纷繁复杂的地方历练多年。 可以说,他是在群狼环伺的环境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谈判专家,最擅长的就是如何与西方政客打交道。他代表的,是新一代中国外交官那种专业、强硬且寸步不让的风格。 更有意思的是,在华盛顿的圈子里,还流传着一个关于李成钢的未经证实的“传说”。据说在上一次中美谈判期间,面对美方的无理要求,李成钢当着贝森特的面,直接拨通了北京的电话,指示商务部对美国的科技巨头英伟达启动制裁预案。 这个消息的来源据称是接触过美方谈判队伍的翻译,虽未得到官方证实,但足以说明李成钢在美方心中留下的“硬核”印象。他不是一个只会打口水仗的官僚,而是一个手握反制工具、敢于亮牌的“行动派”。 反观攻击者贝森特,他的形象就更加耐人寻味了。这位美国财长,在公开场合对华言辞似乎还算“谨慎”,甚至承认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强调要“尊重”中国。 一个对内动辄拳脚相向、脾气火爆如雷的人,对外却表现出一种“克制”与“温和”,这种强烈的反差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或许,这恰恰说明,面对中国时,他深知那些在国内横行霸道的伎俩根本行不通。当谈判桌上无法占到便宜,当面对一个如李成钢般强硬且专业的对手时,他内心的挫败感和焦虑感便会急剧膨胀,最终只能通过一场情绪失控的记者会,来发泄自己的无能狂怒。这与其说是外交策略,不如说是一场“外交破防”的现场直播。 说到底,贝森特的失态,并非因为李成钢副部长真的说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而是因为他和他的团队,在中美这场世纪博弈中,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那种“有力使不出”的困境。 他们习惯了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却遇到了一个既懂规则又敢掀桌子的对手。当所有的施压、威胁都未能奏效时,剩下的,恐怕就只有气急败坏的指责了。这场看似偶然的“骂战”,实则折射出中美力量对比变化下,美方心态的深刻失衡。
华盛顿高层圈子里到处都在传一件事:白宫闭门会议上,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被狠狠
【9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