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市长蒋万安曾宣称,如果大陆继续在台海进行军机绕台和军演的话,他就要停掉双城论坛。这话放出来时,岛内起了舆论,有人赞他“硬气”,也有人冷笑:“敢说,真敢做吗?” 台北和上海之间的“双城论坛”,原本是个单纯的城市交流活动,主打民生议题——比如交通便利、医疗合作、养老服务、文化交流。 但随着两岸政治环境的变化,这个平台早已不只是城市合作的渠道,而成了检验台湾政坛态度与政治智慧的手段。 对台北市长蒋万安来说,双城论坛是他政治生涯中一份既有机会又带风险的遗产。 他是蒋家后人,天然就被外界赋予了更多“政治象征”意义,作为国民党籍市长,他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放大。 过去,双城论坛是蓝营市长和大陆保持沟通的主要窗口,带来不少经济合作,也给市政府赢得了曝光度。 但蒋万安上任前后的态度变化,让这场活动成了舆论焦点,2022年市长选举期间,他面对选民对台海安全的担忧,公开表态说如果大陆不停止军机扰台,就暂停论坛。 这个表态在选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帮他赢得了中间选民的支持。 等他真的坐上市长位置后,局势却完全不同,蒋万安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要不要继续办论坛? 停办意味着履行竞选承诺,但也可能让城市失去经济和合作机会;继续办则会被指责“软弱”和“背弃承诺”。 最终,他选择了继续举办,他的理由是实际利益更重要——论坛带来了超过二十亿美元的经贸成果和几十个具体合作项目,停掉只会让台北的产业受损,却无法改变两岸的关系。 这种从“强硬表态”到“务实执行”的转变,在岛内掀起了巨大的争议,绿营立刻抓住机会攻击他“出尔反尔”,质疑他的政治诚信。 蒋万安则不断解释,说自己是在为台北市民的利益考虑,而不是为了政治立场妥协。 对执政的民进党来说,双城论坛更像是一张随时可打的政治牌,每当论坛筹备或举行,绿营都会发动舆论战,一边渲染“安全风险”,一边攻击国民党“向大陆低头”。 更让局面复杂的是,民进党政府手中握有实质性的行政权力,它们经常会“干预”其中。 而论坛存在的意义,对普通市民而言其实很直接,过去几年,它让台北和上海在智慧城市、AI技术、城市防灾、文创合作甚至动物防疫等方面都有实质成果。 这些项目虽然不轰动,却真正改善了生活,许多台北市民更在意交流带来的便利,而不是政治口号。 可问题是,当政客们把它当作政治表演的舞台时,损失的往往是市民的利益,大陆方面多次表态,如果交流渠道因为政治操作被切断,受到伤害的不是政府,而是企业和民众。 比如一些原本正在推进的合作项目,一旦论坛停摆,就得全部中断,台北中小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机会也会被迫终止。 这正是双城论坛的困局:它打着民生的旗号,却被政治绑架,台北市政府的努力常常被舆论淹没,真正想推动交流的官员,也不得不处处顾虑政治立场。 这也是台湾社会的缩影——在政治分裂加剧、对立情绪升高的环境下,如何让民生事务不被政治绑架。 如果真想走出这种僵局,最重要的不是口号,而是把重点重新放回到民众身上,论坛的价值,不在于哪一方赢得舆论,而在于两岸能不能在实际问题上继续合作。 只有让民生回归民生,让交流回到城市发展的本意,这个平台才有存在的意义,真正的政治担当,不是喊得多响,而是能不能在压力之下,仍然坚持为老百姓创造机会。
台湾省知名媒人蔡正元博士在一档论政节目中说到:如果大陆统一了台湾,将面临三个最棘
【694评论】【18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