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很认同台湾省的侯汉廷说的一句话:他说:当中国还很穷很破烂的时候,有人不

韫晓生 2025-10-20 13:57:54

[中国赞]很认同台湾省的侯汉廷说的一句话:他说:当中国还很穷很破烂的时候,有人不愿意当中国人,那个叫人性,好像早年的时候,很多人就移民了。但是有人尽管中国很穷很烂,还愿意当中国人的叫勇气,也有人不论中国这个国家是好是坏,是穷是富都愿意当中国人的那叫做骨气。正是因为中国人的骨气和勇气,才让中国人重新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信源:网易——很认同台湾省的侯汉廷说的一句话:他说:当中国还很穷很破烂的时候,有人不愿意当中国人,那个叫人性,好像早年的时候,很多人就移民了。)   1955 年 9 月 17 日,洛杉矶港口的海风裹挟着不舍,一艘邮轮缓缓驶离码头。甲板上,钱学森望着逐渐模糊的美国海岸线,手中紧攥的行李箱里,装着他用五年软禁时光换来的回国资格,以及满箱标注着 "个人资料" 的科研手稿。   彼时的中国,刚结束战火洗礼,工业基础近乎为零,而这位已经在美国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却在面对记者追问时坚定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这一幕是百年间中国人身份选择的缩影。台湾省侯汉廷曾说:中国穷破时,有人不愿当中国人是人性,有人坚守是勇气,始终认同是骨气。从积贫积弱到世界之巅,中国人的足迹藏着民族从沉沦到崛起的沧桑史诗。   回溯百年前中国,山河破碎、民生凋敝,战火与灾荒将无数家庭推向生存边缘。许多华人淘金者挤在货轮底舱前往美国枯木镇,只为在异国金矿求生。   然而,抵达后他们面临苛刻劳工法与歧视,在矿洞劳作仅获白人矿工一半薪水,开洗衣店也遭排斥。珠江流域“金山客”听闻机遇远行,却在排华法案阴影下寄人篱下,多数人至死未能回乡。那时的离开并非背叛,只是绝境中普通人求生的本能诉求。   但在这片贫瘠土地上,总有一群人逆行。上世纪五十年代,不少人携家底出国,一批留洋科学家却想尽办法回国。   1950 年,邓稼先刚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第九天,他就收拾行囊启程回国。此后二十八年,他隐姓埋名钻进戈壁滩。在黄沙漫天的试验基地,他和同事们住着土坯房,吃着掺沙子的馒头,用双手搭建起简陋的实验装置。   1979 年,一次核试验意外,他不顾危险冲进辐射区找回数据,最终因辐射过量患上癌症。临终前,他躺在病床上仍牵挂着科研进展,喃喃地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为它死了也值得。"   这些人并非没见过国外繁华,也并非不知国内艰苦,他们认准“我是中国人”的根从未动摇。如脱贫攻坚时,无数干部扎进穷山沟,住土坯房、啃干馒头、走村入户了解民情。   有人劝他们去大城市找轻松工作,他们笑称“乡亲们还没脱贫,我走不开”。并非他们不能享受,而是骨子里的责任感让他们放不下这片土地和人。   时代向前,中国今非昔比,曾经的“逃离者”成了如今的“归来者”。00后留学生放弃海外优渥工作回国开茶馆,传播文化;海外华文作家坚守民族根脉;更多华侨华人带资金、技术和经验回国创业。这不是人性转变,而是国家实力提升,让“中国人”身份有了价值与底气。   有人说,当年移民海外的人是趋利避害,无可厚非。确实,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我们不必过分苛责。但更该被记住的,是那些在艰难岁月里选择坚守的人。   是前辈们的勇气,让中国从当年的 "一穷二白",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世界舞台中央。他们没把 "爱国" 挂在嘴上,却用一辈子践行着 "我是中国人" 的誓言。   从被人欺负的 "东亚病夫",到如今谁都不敢小瞧的东方大国,中国的崛起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代代有勇气、有骨气的中国人扛出来的。   这些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人的骨气从来不是喊口号,是穷的时候不嫌弃,难的时候不放弃,富的时候不飘忘。这股子精气神,是中国人的魂,丢不了,也磨不灭。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百年征程,更明白国家凝聚力并非强扭的捆绑,而是其足够强大温暖时自然产生的向心力。这份强大与温暖,是无数人用勇气和骨气筑就的长城,是民族对根与魂的坚守,更是“中国人”穿越时空的滚烫力量。

0 阅读:1028

评论列表

我的华驰蓝天

我的华驰蓝天

2
2025-10-20 22:56

台湾还是有侯汉庭这样的有志之士,华夏骨气永在!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