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全面来袭,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水泥减产、钢铁减产、猪肉减

论史家 2025-10-20 15:38:45

反内卷全面来袭,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水泥减产、钢铁减产、猪肉减产、汽车减产。持续了30年的产能大扩张正式宣告结束,而反内卷则被拔高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   相信不少朋友都感觉到了,身边好些行业都在减产,光伏企业停了不少生产线,钢铁厂开工率降了,连汽车和水泥行业也没以前热闹,猪肉价格起起伏伏背后也是产能在调整。   这可不是个别企业的问题,几乎是全行业的集体动作,持续了几十年的拼命扩产能模式,好像真的要结束了。   反内卷这事,也从以前偶尔被提起,变成了现在从上到下都在抓的重点,连《政府工作报告》里都写了要整治,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也专门加了相关规定。   好多人觉得奇怪,扩产能搞了这么多年,怎么突然就转方向了?根本上还是老路子走不通了。   以前地方上招商,总爱盯着那些热门产业,你搞光伏我也搞,你上钢铁项目我也跟着上,最后大家都有产能,市场却没那么大需求。   光伏行业就是典型,造出来的东西比全球能用的还多一倍,产能利用率连一半都不到,企业为了活下去只能降价,降到比成本还低,最后整个行业亏得厉害,A股里好多相关公司都在赔钱。   钢铁行业更不用说,产量占了全球一半还多,但利润低得可怜,在工业行业里排倒数,卖出去的钢材价格一降再降,好些企业就靠着微薄利润维持,稍微有点波动就亏损。   这种内卷带来的坏处不止是亏钱,企业把钱都花在降价抢生意上,就没资金搞研发,技术没法升级。   光伏行业里,明明有更先进的电池技术,可不少企业还在抱着旧设备硬撑,就是因为没钱换也不敢停。   钢铁行业也是,低端钢材一堆没人要,高端的还得靠进口,供需完全错配。   长期这么下去,整个行业都会停滞,最后连就业和税收都受影响,地方政府想保都保不住。   而且高耗能产业扩得太猛,资源环境也扛不住,现在能耗标准越收越紧,那些高污染、低效率的产能,想留也留不下了。   国外的情况更不乐观,以前好多行业靠出口消化产能,现在这条路也不好走了。   美国对光伏产品加了很高的关税,连通过东南亚转口过去的都不放过,逼着企业要么放弃市场要么去海外建厂。   钢铁出口也一样,卖出去的量看着不少,但价格跌得厉害,等于白忙活一场。   更麻烦的是贸易摩擦越来越多,欧盟、印度这些地方也跟着搞限制,算下来一年影响的出口量可不是小数目。   全球经济本身就没那么景气,需求在减少,再加上这些人为的壁垒,靠低价出口冲量的法子彻底失灵了。   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品也面临类似问题,关税一涨,成本优势没了,订单自然就少了。   所以现在的减产和反内卷,根本不是简单的收缩,而是整个经济要换个活法,和以前只整治钢铁、煤炭这些传统行业不一样,这次连光伏、新能源汽车这些新兴产业都包含在内,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从拼数量转向拼质量。   政策上也不是一刀切,而是有松有紧,一方面通过提高能耗标准、打击低价倾销把落后产能清出去,另一方面又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设立基金帮中小企业平稳退出。   地方政府的考核也在变,不再只看招了多少项目,而是看产业协同得好不好,避免再搞重复建设。   这种转型看着疼,却是必须走的一步,要是还抱着内卷的老办法,企业越拼越亏,行业越做越烂,最后只能被别人卡在产业链低端。   现在逼着企业搞创新、做高端产品,虽然短期要经历阵痛,但长期来看才能站稳脚跟。   光伏行业已经开始往新技术方向转,钢铁企业也在提升高端钢材的产能,这些都是好苗头。   而且政策上也在铺路,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清理地方保护,让优质企业能公平竞争,不用再为了抢本地市场互相压价。   说到底,反内卷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要让发展更健康,产能做减法,是为了给创新做加法,淘汰落后产能,是为了给优质产能腾空间。   以前那种“只要造得多就能赚钱”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得靠技术、靠质量、靠差异化才能活下去。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企业倒下,但能活下来的一定会更强,整个经济的底子也会更扎实。

0 阅读:3
论史家

论史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