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两千只右脚鞋,说尾款结清才给左脚鞋,这招儿乍看像是段子,实则是专门对付印度的。 毕竟在国际外贸圈里,印度客户的信用度,那真是有口皆碑的差。而这背后其实是印度贸易圈的老毛病——不少进口商抱着“货到地头死”的心态,尤其对鞋类、纺织品这种低附加值商品,总能找出各种理由赖账。 2024年义乌对印度出口鞋类虽然同比涨了14.76%,但商家们提起印度订单就头疼,因为坏账率一直降不下来。 有商户算过账,印度客户的订单平均回款时间比欧美客户长三倍,而且每十单里就有一两单收不回全款,赚的钱还不够填坏账的窟窿。 面对这种让人头疼的情况,义乌商家们也不是坐以待毙,慢慢摸索出了一堆应对招数。有的干脆要求全额预付款,不付钱绝不发货;有的搞“分批发货”,先给一部分货,看到对方付了钱的提单凭证,再发剩下的;还有像开头那样拆分商品部件的,除了鞋子拆左右脚,衣服拆上衣和裤子、灯具拆灯罩和底座,就是怕对方赖账。 商家们还建了个“黑名单群”,哪家印度公司欠了钱,群里一通知,整个市场都不会再跟他做生意。有个做了十年外贸的老板开玩笑说:“现在跟印度客户打交道,比防小偷还累,得时刻盯着钱袋子。” 这种不信任感不光在商家之间,连官方都开始重视。 义乌海关近年对印度订单查得更严了,高价值货物必须要信用证或者第三方担保才给放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把印度列为“高风险市场”,给印度订单投保的费率比其他地方高20%。 2025年中国还对印度的氯氰菊酯加征了最高166.2%的反倾销税,就是在敲打这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 可印度商人也有“应对办法”,有的注册空壳公司,欠了钱就把公司注销,换个名字继续做生意;有的利用中印司法协作的漏洞,就算中方在国际仲裁中赢了,他们也拒不执行。 2018年有家中国公司被印度企业拖欠炭黑油货款,虽然在新加坡仲裁胜诉了,但印度公司就是不付钱,最后中方没办法,只能申请印度法院冻结它的银行账户,折腾了大半年才追回一部分欠款。 现在义乌市场里,“现金为王”成了跟印度做生意的铁规矩。以前为了抢订单,商家们还愿意赊账,现在宁可少赚点,也不愿冒血本无归的风险。 2025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义乌对印度鞋类出口里,先付款再发货的订单占比从三年前的30%涨到了75%。 这种变化其实挺无奈的,印度商人的失信行为,最后害的是两边:印度消费者买鞋要花更多钱,义乌商家也少了个潜在的大市场。 短期内,“先发右脚鞋”这种看似荒诞的操作,可能还是义乌商家保护自己的无奈选择。
高志凯教授怒斥德国代表这段话,实在是太霸气了!根据观察者网10月21日报道,高志
【58评论】【54点赞】
忘了
印度人的信誉和日本人的良心同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