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高中化,简直是大学的耻辱。这是对高等教育的严重扭曲,更是对学生尊严的无情践踏。 前几天,贵州某高校一名大二学生跳湖轻生,背后原因居然是无法忍受学校的“变态管理”。这位大学生在遗书中写道,军训后的第一天,所有新生都要上晚自习。别人说考上计算机系就不用上,可等自己努力考上后,学校却说要等到大二才可以。好不容易熬到大二,发现每天的课又多又难,全是专业课,唯一开心的事就是不用上晚自习了。 网上有人爆料,该校上课时间是早六晚九,早上6点50就要准时到班里晨读,周日还要上晚自习到9点。所以你说这哪是上大学,分明就是要重读四遍高三。 更可怕的是,这还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大学都实行“大学高中化”管理。南方某高校8点半上第一节课,却要求7点半就开始早读和晨跑,晨跑要用带水印的摄像机拍照发小程序,让老师和家长实时监督。 学校还规定,课堂的每一节课,学生都要打开APP连接蓝牙做人脸识别,通过后才能上课。以至于这些大学生连上个厕所都要卡在10分钟内解决,但凡迟到一分钟都会影响学分绩点。 国内某师范大学教室门口还会挂一个袋子,要求所有学生上课前全部上交手机。如果有学生敢藏着不交,老师发现后有权没收手机,并且要等到学期结束后再返还。另一所师范大学要求更严苛,不仅要上早自习和晚自习,学生即便请了病假,也要经过学校和家长的层层审批。好不容易病假请下来了,还会被要求上传带有日期的病历和检查单。 有些学校还出台规定,宿舍内禁止挂窗帘,理由是“会影响学校管理”。这些大学的管理方式,恐怕连衡水中学看了都要叫一声“师傅”。 读高中的时候,老师总会安慰我们说:“现在很辛苦,到大学就轻松了。”可实际情况呢?很多大学不止管理方式极为严苛,在教育上也奉行“绩点为王”,这跟高中的“唯分数论”本质上并无二致。哪个学生绩点排名靠前,就给奖学金、保研资格以及学校的优待福利;如果谁绩点排名靠后,学校就要找学生做思想工作,甚至会联合家长一起施压。 这也导致一个很可怕的现象:这些大学生是被逼着往前走的,他们每走一步都会被学校卡得严丝合缝。他们选课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而是哪些课可以获得更多绩点。 我们说,大学的意义在于提升认知、拓展眼界。比如多参加社团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参与一些低门槛的创业活动,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准备。但是对不起,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大学生根本就没有精力参与这些。因为他们肩上压着两座大山:一座是学校的严苛制度,一座是绩点排名。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大学生,实际上比高三学生还累。 可能有人说:“管得严不挺好的吗?说明学校负责。”其实不然。要知道,大学生在法律上已经是成年人,可以独立承担责任和自主决策。但学校却把他们当作未成年人一样管控——课堂监控、禁用手机、强制晨跑……这本身就是畸形的教育,是对学生的不信任,是对学生独立意识的抹杀。 这种管理也不是为学生好,而是害怕学生犯错、害怕自己担责。学校想用层层规章制度把学生束缚在“绝对安全”的范围内,这种管理思维就是典型的“一刀切”,是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要知道,大学是高等学府,不是高考集中营;是培养独立人格和批判思维的地方,而不是制造顺从者的工厂。所以,某些大学真的该反思一下了:如此病态的控制,到底是在成全学生,还是在毁掉学生?
大学生不语只是一味的共鸣
【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