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两千只右脚鞋,结清尾款才给左脚鞋,这招乍一看像段子,其实还真是专门对付印度人的。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都说国际贸易讲究平等互信,可能有些人觉得我们这样是小题大做,但9月10日金华中院刚判了桩案子,俩印度商人拉赫贾和施亚姆,欠了16个义乌商户上千万货款,终审下来光赔丁学飞一家就100万,这俩印商还拒绝签字,最后法院留置送达照样生效。 而且这种事在义乌已经屡见不鲜,去年12月就有印度商人欠了钱跑路,也门老板溜了,俩印度雇员被追债,结果印媒倒打一耙说“被绑架”,最后印度使馆甚至还发警告反咬一口,说义乌经商“危险”。 可中方法院的二审程序清清楚楚,连外交部都澄清了,是印方故意把经济纠纷政治化。 你想啊,商家辛辛苦苦做货,印商付点定金就想把货骗走,货到印度就翻脸拖欠尾款,打官司得耗大半年,就算赢了执行也难,先发两千只右脚鞋,不过是提前堵上窟窿。 之所以偏偏对印度商人用这招,也不是什么地域歧视,而是数据实在太残酷,印度外贸总干事去年披露,2023-24财年印度出口所需融资里,实际信贷供给只覆盖28.5%,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率才36%,说白了就是印度商人自己缺钱,融资成本还高,不少人想靠拖欠中国供应商的货款周转。 义乌做外贸的都知道,跟欧美商家做生意,人家预付款至少30%,尾款走信用证,稳当得很;可印度商人最爱提“货到印度再付款”,美其名曰“验完货放心”,实则就是赌你货发了不敢不收尾款。 有个做袜子的商户去年就栽过,发了50万双袜子到孟买,印商说“质量不合格”,要么砍价50%,要么货就烂在港口,最后商户亏了20多万,这种亏吃一次就够了。 义乌商家的精明,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吃一堑长一智熬出来的。 早在2020年义乌商务局就和人保财险搞了“商户信保”,专门保这种小批量出口的风险,到2025年累计保障超1.6万亿元,可即便如此,还是挡不住钻空子的。 这发右脚鞋的招看着搞笑,实则精准戳中了痛点,鞋子这东西单只没用,既没真的损失货物,又攥住了主动权,比打官司省事多了。 还有更绝的,做五金的商户对印度订单只发半套零件,做家纺的只发面料不发辅料,都是被拖欠怕了的无奈之举。 中国小商品城日用百货商会会长楼仲平都说了,经济纠纷该按商业规律来,可印度方面总爱炒作政治化,商家只能自己想辙风控。 更讽刺的是,印度不停喊着要实现万亿出口目标,可连自家商人的信用都管不好,他们制造业占GDP才13-14%,比中国少一半还多,物流成本高出发达国家3-4个百分点,全球价值链里没话语权,就想着靠拖欠供应商货款补漏洞。 可义乌商家也不是软柿子,2025年义乌对印出口虽然还在涨,但预付款比例早从以前的20%提到了50%,像鞋子、箱包这些定制货,要么全款,要么就“单只发货”,把主动权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 9月那俩印商被限制出境,想解除限制只愿拿10万担保,连零头都不够,法院当然不答应,这就是告诉所有来义乌的商人:规矩得守,账得清。 有人说这招“不地道”,可换个角度想,要是印商守信用,谁愿意费这劲? 义乌商家最讲究“和气生财”,对东南亚商户常给账期,对非洲客户还能赊小批量货,那是因为这些地方的违约率低。 反观印度商人,光今年上半年义乌法院受理的印商欠款案就有37起,涉案金额超8000万,比去年同期还涨了12%,数据放在这,换谁不得留个心眼。 印度使馆与其发“经商危险”的警告,不如好好教教自家商人怎么守信用,别让少数人的赖账毁了整个国家的商业信誉。 这么看来,这两千只右脚鞋就像面“照妖镜”,照出了印度外贸的信用短板,也照出了义乌商家的生存智慧。 不是咱小题大做,是商场如战场,没点风控手段早晚被拖垮,义乌搞“商户信保”是官方兜底,商家发单只鞋是民间自救,一硬一软,都是为了守住辛苦钱。 印度要是真想来中国做生意,就得拿出诚意,别把“货到付款”当成赖账的借口,更别让印媒瞎炒作政治化,不然下次可能连一只鞋都拿不到。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
柳淮蕊
2025-10-21 10:55:55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