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风向之变: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反击的实力博弈 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罗庆生

微笑着前行 2025-10-21 12:29:17

贸易战风向之变: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反击的实力博弈 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罗庆生今日撰文作出三大判断:一、中国升级贸易战,关键不是稀土,而是港口费,这是中国真正要重击美国的地方;二、中国出手比美国更重,日本、韩国短期内在造船业上帮不了美国;三、贸易战风向转变,昔日被动挨打的中国学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不仅已有能力出重拳反击,手上的牌也比美国多,整体优势在中国这一边 罗庆生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中美贸易摩擦中海事领域的具体交锋。2025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率先发难,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发起301调查,并宣布自10月14日起,对中企拥有、运营或制造的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试图通过抬高物流成本遏制中国相关产业发展。 面对美方的单边制裁,中国迅速作出反制回应。同年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公告,明确自10月14日起对美资相关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收费标准分阶段提升,从最初的每净吨400元人民币,逐步增至2028年的每净吨1120元人民币。这一措施精准击中美国海运软肋,因中国港口是全球航运网络的关键节点,美国外贸货物约五分之一需经中国港口中转,额外费用将直接侵蚀美国企业利润。 选择港口费作为反制核心,体现了中国贸易战策略的精准性。稀土虽曾被视作反制筹码,但全球稀土供应链已形成替代预案,短期影响有限。港口费反制则不同,它直接作用于美国高度依赖的全球物流体系,且中国掌握收费标准与实施节奏的主动权,这也是罗庆生强调“港口费才是重击点”的核心原因。 美方试图拉拢日韩缓解压力,却面临现实阻碍。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商业造船领域的产能占比已达53%,而美国仅为0.1%,造船业的严重落后使其难以快速替代中国船舶服务。日韩虽位列造船业二三位,但自身与中国海事产业关联紧密,且国内造船产能已趋饱和,短期内无法承接美国所需的大量船舶订单与服务,这让美国的求助难以转化为实际支持。 从历史维度看,这种反击姿态的转变源于实力的此消彼长。过去多年,美国常以关税、技术封锁等手段发起贸易攻势,中国多以被动应对为主。随着制造业与物流体系的完善,中国已构建起覆盖生产、运输、港口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这使得反制措施具备了落地的坚实基础,也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有了现实支撑。 罗庆生提到的“优势在中国”,更体现在反制措施的合规性与灵活性上。中国的港口费调整严格依据国内法规与国际法原则,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避免了美方的程序瑕疵。同时,设定“同一航次仅首港收费”“年上限5个航次”等规则,既精准打击美方,又最大限度降低对全球航运的整体影响,展现了成熟的贸易博弈技巧。 这场海事领域的交锋,本质是全球经济话语权的争夺。美国试图通过传统霸权手段维护产业优势,而中国则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产业实力,以合规反制打破单边制裁。罗庆生的判断,正是对这种实力对比变化的清晰解读,也揭示了贸易战从“单点对抗”向“体系博弈”升级的新趋势。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