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法在专注维修中。记者张晓曦 摄 清晨6时许,余姚阳明街道庙弄村,天色微亮,75岁的朱庆法已推开村老年活动中心的门。他打开窗户通风,接着将热水壶接上电源,随后走进旁边那间10平方米的小屋。 小屋里,堆满了电饭煲、电风扇、热水壶,墙上挂着一排螺丝刀、电源线,地上整齐地放着分类好的各种零件。就是这方寸之地,已经成了庙弄村一个温暖的所在——不仅修复损坏的小家电,更连接着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 从“电器小白”到“朱师傅” 2010年,朱庆法从村干部岗位上退休,担任起庙弄村老年活动中心管理员。每天看着老人们聚在这里聊天、打牌,他心里踏实。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人抱着坏掉的电风扇直叹气:“维修店说要200元,抵得上我半个月的菜钱了。” 那一刻,朱庆法萌生了一个念头:学修理。 60岁的朱庆法从零开始。年轻时学过的那点电工知识早已不够用,他就让女儿教他在手机上看维修视频。第一个“病人”是活动室的电水壶,朱庆法拆了装、装了拆,折腾了整整两天才找到症结。当指示灯终于亮起时,他像个孩子般欢呼:“成了!” 从此,朱庆法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村里把这间10平方米的小屋腾出来给他做修理铺,他的工具从一把螺丝刀“发展”到装满三个工具箱。15年过去,曾经的“电器小白”成了村民口中的“朱师傅”。 小屋里,有最动人的风景 每天早晨烧完开水后,朱庆法就钻进这间小屋。不出半小时,准有老人拿着坏掉的家电来找他。 “老朱,电饭煲又罢工了,煮饭煮成粥。”“朱师傅,电扇不转了,这大热天的受不了啊。” 他接过电器,从不问“什么时候坏的”,而是先和老人拉起了家常:“最近身体怎么样?”“儿子回来看你了吗?”一边聊,一边手中的螺丝刀已拧开电器外壳,万用表检测着线路。 夏季是朱庆法最忙的时候。为了让老人能吹上风扇,他常顶着烈日骑自行车去几公里外买配件。傍晚,老年活动中心其他人都回家吃饭了,朱庆法还在工作台前埋头苦干。台灯下,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小心翼翼地更换电容、焊接线路,有时候活一多,就要忙到晚上10点多。 虽然辛苦,但好在朱庆法在这里一点不孤单。 常常,当他专注修理时,一杯凉茶会悄悄放在工作台的角落。那是王大爷泡的,朱庆法刚刚修好王大爷的电扇。有时候他工作到傍晚,桌上会多出两个橘子、一根香蕉,不知是哪位老人悄悄放在那里的。夏日的午后,有人会摇着蒲扇坐在一旁跟他说:“你修你的,我陪你说说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是这个10平方米小屋里最动人的风景。 一把螺丝刀,“拧”紧乡邻情 庙弄村位于余姚市城郊接合部,村里有800多名本地人,租住着3000多名外地人,不管是哪里人,朱庆法的“温情修理厂”都向他们敞开大门。 去年夏天,租住在村里的四川小伙小张的电饭煲坏了。跑了好几家维修店,店主要么嫌旧称不值得修,要么开口索要高价维修费。偶然间听说老年活动中心有位免费修理的朱师傅,小张半信半疑地找上门。 朱庆法二话不说接过电饭煲,发现是内胆变形导致接触不良。他仔细校正,又更换了温控器,电饭煲“重获新生”。小张要给钱,他坚决推开:“外地人来打工不容易,我能帮就帮。” 去年小张回老家过完年,返程时特意从家乡带来腊肠和辣椒酱。他握着朱庆法的手说:“朱伯伯,这些虽然不值多少钱,却是我在老家自己做的,您一定要收下。” 这样的故事,在这间小屋里不断上演。一把螺丝刀,不仅修好了电器,更“拧”紧了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修理”时光的人 15年来,朱庆法修理的小家电不下几千件。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每件电器的“病历”以及电器主人的故事——独居老人张奶奶的电饭煲修过三次;留守儿童小东家的台灯换过两次灯管;90多岁何奶奶的收音机,他要定期上门维护…… 有人问朱庆法,这么做图什么?他指着满屋待修的家电说:“你看这个电饭煲,是老陈妻子生前买的,现在老陈一个人吃饭,全靠它;那台电风扇,是留守儿童小芳的爸爸去年回家时买的,孩子说吹着风就像爸爸在身边。” 他修的哪里是电器,分明是承载记忆的时光机,是维系情感的纽带。 这间小屋很小,站不下几个人;这间小屋又很大,装下了一个村庄的温情与守望。75岁的朱庆法每天在这里忙碌着,他说:“只要我的手还拿得动螺丝刀,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他9个月大时被拐,18年后认亲回家,第一件事不是拥抱父母,而是…你敢信?一个被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