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一旦和解,印度将如何自处? 要说这些年最会借势的国家,印度得算一个,中美闹摩擦那阵,它一边往美国跟前凑,拿对华强硬当投名状换军事援助和情报支持,一边又盯着中国的产业蛋糕,喊着要接盘当“世界工厂”。 为了吸引企业过去,砸了几百亿搞制造业扶持计划,还加征关税逼着手机厂商把生产线迁过去,一副马上要崛起的架势。 安全上更会找靠山,跟着美国搞四方机制,借着这个名头拿武器、搞军演,在边境上都敢多生事端,说白了就是觉得有美国撑腰没人敢动它。 外交上更是油滑,一边跟美国称兄道弟,一边继续买俄罗斯的石油、拿俄罗斯的武器,美其名曰“战略自主”,其实就是哪边给好处就往哪边靠。 这种好日子全靠中美对着干撑着,中美真要是握手言和,印度第一个慌神,之前的如意算盘全得落空。 先说说它最看重的产业梦,早就被现实打了脸,之前喊着要抢供应链,结果核心零件全得从中国买,自己根本造不出来,所谓的本土化生产就是个组装壳子。 砸下去的几百亿补贴,兑现的连零头都不到,好多企业签了协议根本没法开工,最后那扶持计划干脆不延期了,等于承认彻底失败。 本来还盼着中美关税战让企业没法留在中国,结果中美一旦降关税,中国商品的成本优势立马回来,那些原本打算扩产的手机企业全停了动作,之前建的工厂成了摆设。 更惨的是美国还会翻脸,之前就取消过印度的贸易优惠,现在没了制衡中国的价值,更是变本加厉加征关税,覆盖了一大半印度对美出口的商品,纺织、珠宝这些支柱产业直接遭重。 那些撤资的外资企业说得实在,在印度生产的东西运到美国,成本比在其他地方高太多,根本不划算。 福特、通用这些美国车企都撤了,累计投的几十亿打了水漂,说白了就是印度的营商环境太差,税费高还不讲规矩,企业挣钱也带不出去,谁愿意久留。 安全上的靠山说倒就倒,之前靠着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搞的四方机制,觉得有靠山,其实美国就是把它当棋子用。 中美一和解,美国根本没必要再花大力气撑这个机制,之前答应的武器援助、联合军演肯定会缩水。 印度自己军工本来就不行,好多武器靠买,核心技术一点没有,没了美国的支持,再想跟中国叫板,底气直接泄了一半。 之前还想拉着周边国家排挤中国,等中美缓和了,那些国家更愿意搞多边合作,没人愿意跟着它站队,在地区里反而越来越边缘。 连印度洋的话语权都要打折扣,之前还想当“净安全提供者”,真没了美国帮忙,自己根本镇不住场子,周边国家的矛盾也压不住了。 外交上更是左右为难。之前一边跟美国称兄道弟,一边又不敢得罪俄罗斯,买着俄罗斯的石油,拿着美国的援助,两头占便宜。 中美一旦和解,美国可能跟俄罗斯也有互动,印度再想两边捞好处就难了。 对中国更纠结,继续强硬吧,没美国撑腰,还得遭反制,之前农产品就被征过反倾销税;想缓和吧,国内那些喊着强硬的声音又不答应,执政的还怕被骂妥协。 这种不上不下的处境,全是之前太会算计造成的,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 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制造业没起来,失业率越来越高,年轻人找工作都难,光15到29岁的失业人群就占了一大截。 之前靠民族主义口号凝聚人心,说要当超级大国,现在产业梦碎了,外贸又被卡脖子,那些口号没人信了。 莫迪之前支持率看着高,可股市一跌,投资者都慌了,说明大家心里清楚经济有多虚。 表面上GDP数字好看,人均下来根本没多少,大量人口收入很低,民生问题压不住,执政根基都得受影响。 之前还能靠“中国威胁”转移矛盾,等中美和好了,这些内部问题全得暴露出来,想压都压不住。 说到底,印度这些年的风光全是借的势,自身根本没打好基础。基础设施差、官僚办事慢、产业链残缺,这些问题不解决,光靠等大国博弈的机会,根本成不了事。 把崛起的希望寄托在别人吵架上,本身就是最不靠谱的打算。靠借势起来的泡沫,一戳就破;靠别人给的地位,说没就没。
你问我为啥巴基斯坦没几个印度教徒,印度却养着一亿多穆斯林?别急,听我唠。
【82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