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曹丕才活40岁,曹操尸骨未寒,他就开始干坏事,每件都遭天谴!公元226年夏天,洛阳皇宫里,40岁的魏文帝曹丕在病榻上咽下最后一口气。 他至死不明白,为何父亲曹操活到66岁,自己却英年早逝。而民间百姓心里都清楚:这都是他自作自受。 226 年洛阳皇宫的夏夜,病榻上的曹丕突然剧烈咳嗽,指缝间渗出的血染红了锦被。 他挣扎着想去摸床头的酒壶,却被儿子曹叡按住:“父皇,太医说不可饮酒。” 铜镜里,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魏文帝,如今眼窝深陷、面色蜡黄,连呼吸都带着喘息。 守在殿外的老太监偷偷叹气 —— 谁还记得,六年前曹操刚下葬,这位新帝就笑着把父亲的妃嫔接入寝宫,那时的他,何曾想过自己会在四十岁就走到尽头? 220 年正月,邺城曹操灵堂的香火还没燃尽。 曹丕屏退左右,对太监低声下令:“把先王后宫里没生养的,都送到我寝宫来。” 老太监吓得磕头如捣蒜:“陛下,先帝刚走,这般做会遭天谴啊!” 曹丕一脚踹在太监胸口:“天谴?朕就是天!” 当晚,十一位曾侍奉曹操的妃嫔被强行送入曹丕宫中,其中王昭仪比曹丕还小五岁,被迫梳妆时哭湿了三件衣裳。 消息传到民间,有老人对着曹操陵墓方向跪拜:“丞相英明一世,怎生了这般悖逆之子!” 221 年,曹丕为修建洛阳宫殿,强征三万民夫。 时值春耕,农夫们被铁链锁着押往工地,地里的庄稼全烂在田里。 有个老农跪在宫门前哭诉:“陛下要建宫殿,也得让我们活啊!”曹丕却让侍卫把老农拖走杖责,还下令:“再敢阻拦,满门抄斩!” 三个月后,宫殿刚盖好一角,就因民夫逃亡、材料短缺停工,而民间已流传起歌谣:“曹丕曹丕,不顾农时,天打雷劈!” 当时负责天象的官员曾上奏:“荧惑守心,主君失德,需轻徭薄赋以消灾。” 曹丕却把奏疏扔在地上,骂道:“一派胡言!” 223 年,邺城王府的棋室里,曹丕与曹彰相对而坐。 棋盘旁摆着一盘鲜枣,曹丕笑着拿起一颗:“弟弟刚从长安回来,尝尝这进贡的甜枣。 ” 曹彰没多想,随手捏起一颗放进嘴里 —— 他怎会知道,哥哥早让人在部分枣里下了毒,自己专挑没毒的吃。 不过半柱香时间,曹彰突然脸色发青,捂着肚子倒在地上。 卞太后闻讯赶来时,曹彰已经没了气息,而宫中所有的水具都被提前砸碎,连井边的水桶都不见了踪影。 老太太坐在地上哭骂:“你这杀弟的逆子,早晚会遭报应!” 224 年,洛阳城外的官道上,曹植被士兵押着迁往雍丘。 这已是他三年内第三次被流放,随行的只有一箱书和两个老仆。 临行前,他望着洛阳皇宫的方向流泪 —— 七步成诗救下的性命,终究逃不过哥哥的猜忌。 而此时的曹丕,正忙着宠幸新纳的美人,对大臣说:“曹植有才却无德,放他在外省省心。” 没人敢提醒他,曹植是曹家仅剩的亲兄弟,更没人敢说,流放宗室只会让士族势力愈发壮大。 当年曹操留下的 “宗室辅政” 布局,早已被曹丕的猜忌拆得支离破碎。 225 年,曹丕第三次亲征东吴,十万大军在长江北岸扎营。 他站在船头,看着对岸东吴的 “城楼” 连绵不绝,心里发怵:“东吴竟有这般防御?” 谋士刘晔劝他:“陛下,不如先派探子侦查,再做打算。” 曹丕却摆手:“朕亲征三次,岂能再退?”可等他下令进攻时才发现,那些 “城楼” 竟是徐盛用布幔和木架搭的假的! 更惨的是,当晚东吴用火船突袭,魏军战船被烧得火光冲天,曹丕在亲兵掩护下才逃回北岸,还染上了风寒。 回师途中,士兵们私下议论:“陛下连真假城楼都分不清,这仗打得窝囊!” 226 年,曹丕病重时,急召司马懿入宫托孤。 他拉着司马懿的手:“朕的儿子就交给你了,一定要守住曹魏江山。” 司马懿跪地磕头,眼里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 曹丕不会想到,正是他当年为制衡宗室,重用士族,才让司马懿逐渐掌握兵权;更不会想到,自己毒杀兄弟、冷落宗室,早已让曹家失去了可靠的屏障。 弥留之际,他仿佛看到曹操站在面前,脸色铁青地看着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 —— 那些被他辜负的亲情、被他践踏的礼制,终究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洛阳城外的曹丕陵墓早已荒草丛生。 有村民路过时,常会指着陵墓叹气:“这人啊,再有权势也不能缺德。” 史料里记载着他的文治武功,可民间记住的,却是他霸占父妃、毒杀兄弟的恶行。 有人说他是因沉迷酒色伤了身体,有人说他是被怨气缠身,可无论如何,四十岁的寿命,终究成了对他一生失德的讽刺。 就像当年那位老太监说的:“不是天谴,是自己把路走绝了。” 夕阳下,陵墓的石碑泛着冷光,仿佛还在诉说着那个道理:道德的死亡,远比生命的终结更可怕。 主要信源:(《后汉书》《三国志》)
199年,曹操活捉了吕布,吕布进言:“丞相为主将,我为副将,你我联手必可平定天下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