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记者访问中国高志凯:如果英国政府不批准中国在英国新建大使国,中国将如何解决?高志凯明确表达:英国也不要想在中国北京建新使馆!同时让英国不要忘记了,中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英国侵略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没有忘记!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0月20号,抖音“高志凯频道”放出一段高志凯的关于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新址被为难的回应,简单直接,丝毫不绕弯子。 英国记者那天在北京见到高志凯时,大概没料到这场采访会变成一堂外交现实课。 问题一上来就不绕弯:如果英国政府继续拖着,不批准中国在伦敦新建大使馆,中国会怎么做? 高志凯淡定地笑了笑,说得干脆:“那英国也别想在北京建新使馆。”一句话掷地有声,像一记回旋的外交反击。 其实这场所谓的使馆风波,早就拖了七年,中国早在多年前就花钱买下了伦敦那块地,原本打算建一个更安全、更现代的使馆大楼。 地买了,钱付了,设计图纸也改了几轮,结果英国政府的批准一拖再拖,如今又被推到十二月之后。 中国人讲究守信守约,这种拖延在高志凯眼中,不只是行政效率问题,而是缺乏诚意的表现。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英国最近一连串的小动作,就在不久前,他们把十一家中国企业列入所谓的实体清单,理由冠冕堂皇:这些企业支持俄罗斯。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逻辑八竿子打不着,和美国那套制裁剧本几乎一模一样,英美唱双簧,中国吃哑巴亏。 于是,高志凯顺势点破这一层:如果英国一边口口声声说要改善关系,一边又照搬美国那一套对华施压,那所谓的友好就成了空话。 他没有止步于当下的外交争端,而是把镜头往历史深处一推,那段记忆中国人没忘,鸦片战争的炮声,圆明园的火光,香港被割让的百年屈辱,这些都还陈列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 那不是陈年旧账,而是提醒,中国今天之所以强调平等对话,是因为太明白不平等的滋味。 高志凯语气平静,却每个字都带着分量:历史不会忘,人民也不会忘! 他还轻描淡写地提到一点,时代变了!中国早不是百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如今国防预算超过一万六千亿元人民币,海军舰艇数量世界第二,连英国皇家海军的总吨位都比不过。 英国那几艘护卫舰还动不动出故障,去年去南海自由航行,结果半路坏了,被拖船拉回去,这事在外交圈传成了笑话。 高志凯说这些话时没有讥讽,只是平铺直叙,让对方自己感受那份落差。 经济上也一样,中国的体量已经是英国的六倍,2024年,中国GDP约十八万亿美元,英国还不到三万。 更现实的是,中国企业这些年在英国投资不少,一旦关系僵化,撤资或转向欧洲大陆,吃亏的绝对不是中国。 事实也印证了这点,去年因为使馆事件,中国对英投资下降了近两成,高志凯的意思再明确不过,英国若真想振兴经济,就别在外交上自断财路。 可英国似乎还没看透形势,美国要他们搞芯片禁令,他们立刻附和,美国拉他们在南海刷存在感,他们也硬凑军舰去撑场面。 可这些跟中国作对的姿态,并没有换来什么好处,英国的半导体出口去年下降了12%,自家的企业被波及裁员,美国给的只是口头安慰。 有人说他是“战狼”,但细看他的话,其实透着老派的中国智慧,他并非逞口舌之快,而是抓准对方思维方式,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传递中国的立场。 他不会拐弯抹角,也不会照本宣科,比如这次面对英国,他讲对等二字,不是威胁,而是一种警告,国际交往讲规矩,你尊重我,我也尊重你,若一味高高在上,那就别怪我照规矩来。 他的言辞虽硬,却让人无从反驳。英国再打算盘,也得承认现实,中国不是过去的远东小国,而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有实力也有耐心的大国。 拖延、设限、施压,都改变不了这一点,高志凯那句“英国在任何领域都无法与中国竞争”,听起来锋利,但背后是清醒的判断。 国家的强大是外交官的底气,硬气,霸气、解气!对此,大家觉得他说的对吗?
就在刚刚英国正式向乌克兰做出承诺10月21日,英国防大臣约翰·希利表示,英国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