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7月22日毛主席阅陈云来信。同意陈云想要一辆烧暖气汽车的请求。 说起陈云这老头,一辈子就跟节俭杠上了,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他已经是党中央五大书记之一,可他死活不让自己跟毛刘周朱那些大人物平起平坐。 待遇上,宣传上,都得低调点,别把他搁在那儿并列。 他这人啊,不居功,不自恃,简直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苏联那边送来汽车,给五大书记一人一辆,他呢?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那辆退回去了。工资制刚实行,有关部门给五大书记定一级,他自个儿改成二级,说一级太高了,得省着点用国家的钱。 党的八大之后,那本《红旗飘飘》丛书想给每个政治局常委登个小传,他愣是不同意登他的,怕抢了风头。 这老头外出视察或者休养的时候,总爱定些规矩,不迎不送,不请不到。 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沿用到90年代,无论飞飞机还是坐火车,地方领导干部别前呼后拥的,他来就是休养,别打扰人家正常干活。 先让秘书去叮嘱当地领导,要汇报工作他会请你们来。 1964年春节,在广东从化休养,除夕夜中南局书记陶铸请其他首长和家属一起吃年夜饭,他偏不凑热闹,自个儿在住处对付一顿。 随员们受他影响,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餐三菜一汤,吃不完的菜得分着吃掉,一点不许糟蹋。那时候一起吃饭的都是北方人,就孙寿娟一个上海的,她原本不碰大蒜,可在陈云这言传身教下,也学着吃起来了,纪律嘛,得守着。 陈云的穿着,那叫一个朴实,衣服旧了破了,补补接着穿。 20世纪60年代初,他有件长征时候的皮背心,补丁摞补丁,他跟孙寿娟说,这就是那时候的宝贝。到了70年代末,这背心被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走了,可他身边还有条旧军被,绿颜色褪成白的了,还在用。一双胶鞋,鞋面裂得像地图,他也舍不得扔。 20世纪70年代,孙寿娟出差去北京,看见他坐在一个像大鸟笼的金属架里办公,纳闷得很。 原来北长街的房子是危房,该装修了,他死活不干,说为了节约,也为了安全,就用这架子撑着。 家里头,陈云对孩子们管得严实,从不许搞特殊。 几个娃上中小学,同学都不知道他们是干部子弟,更别提是陈云的儿女了。 穿着上,只要干净整齐就行,大哥穿旧的给小弟,大姐的新衣小妹接着穿。冬天棉衣,春天罩衫,都是于若木自己动手做的,省布票,也省钱。 粉碎四人帮后,有关部门送来台新收音机,他听说是用国家钱买的,立马退回去。 长子陈元在大学学无线电,自个儿掏腰包买了台好的收音机,他问清楚了,才收下。 后来这收音机陪着他听音乐,听江南评弹,带点家乡味儿。 于若木说,陈云有个皮箱,伴了他62年,公家想配些家用电器,他也不要,地位高归高,日子还得过得简简单单。 陈云的吃喝,那真是粗茶淡饭,全国干部里头独一份。 他说鱼翅海参是山珍海味,以前地主才吃。20世纪60年代,每餐一荤一素,荤菜就几块带鱼。 到了90年代,中午一荤一素,鱼丸肉丸啥的,晚上俩素菜,总吃得一干二净。 90年代一个除夕夜,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力平带人拜年,看见桌上就两盆菜,一盆豆腐,一盆炒荷兰豆,陈云吃得有滋有味,王力平感慨,这才是国家领导人的年夜饭啊。 可话说回来,1972年7月21日,陈云从江西写信给毛泽东,汇报蹲点情况,说身体还能走动几年,希望分点合适的工作,还想参加北京老同志的学习班。 顺带提了要辆带暖气的汽车。 哎,这事儿听着有点怪,他一辈子退奢侈品,补衣服,省橘子汁,怎么忽然要这玩意儿?大概是年纪大了,健康不行了,冬天出门得保暖吧。 毛泽东第二天就看了信,批示同意印发中央商量,都可以答应。 这老头啊,节俭是真,可该要的时候也不含糊,不是贪享受,是实打实的需要。想想他那不居功的劲儿,解放后就这么守着,从待遇到宣传,都低调得像影子。 陈云的这些规矩,影响了身边一堆人。 孙寿娟说,在从化休养时,大家学着不浪费,学着守纪律。于若木在家缝衣服,孩子们穿旧的接着穿,这家风啊,硬是没让特权沾边。20世纪70年代,他用金属架办公,省装修钱,还安全。 腰带用到最后,棉被伴着80年代,这些小物件,像老朋友一样,记着他的日子。 外出不迎不送,从60年代到90年代,没变过。地方领导别围着转,他来休养,你们忙你们的。 陈云在四保临江战役的功劳,他自己不提,回忆录里勾掉。
1972年7月22日毛主席阅陈云来信。同意陈云想要一辆烧暖气汽车的请求。 说起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0-21 22:52:04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