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日本带来巨额美元战争赔偿款,毛主席大手一挥,免了1200亿美元战赔款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0-21 22:52:12

1972年,日本带来巨额美元战争赔偿款,毛主席大手一挥,免了1200亿美元战赔款。日方代表顿感欣喜若狂!面对众人不解,主席只用“8个字”,就让大家明白背后深意。 话说回来,那年头的中日关系啊,就跟老树盘根似的,纠缠了半个多世纪的对立,好不容易在1972年秋天有点松动的迹象。 田中角荣这个日本首相,年纪不大,才54岁,带着一帮人风尘仆仆飞到北京。 9月25日中午,北京的天气那叫一个好,天高云淡,风轻气爽,首都机场上少先队员们挥着花儿,唱着歌儿,热热闹闹地迎客。 周恩来总理亲自上前握手,说欢迎你来,那一刻双方都乐开了花,总算等到这一天了。 田中他们一落地,就直奔钓鱼台宾馆。 周恩来笑着介绍,这地方是新中国建国10周年时盖的十大建筑之一。 俩人一聊,就打开了话匣子,谈笑风生。接下来几天,他们俩加上其他人,开了四轮会谈,焦点直戳台湾问题。 日本那时候还跟台湾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甚至签了和平条约。 要想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得断交、废约,这对田中来说可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他求中方体谅体谅国内的难处,周恩来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又不死板,讲究求同存异,灵活处理。 最终,联合声明第二条写得清清楚楚,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日台条约废除的事儿,就让大平正芳外相在声明签完后对外宣布。 这么一折中,事儿就成了,外交这玩意儿啊,真是讲究智慧。 田中这个人,周恩来后来老夸他,说他比尼克松还勇敢。 尼克松访华是开了个头,但田中从上台到建交,只用了84天,简直势如破竹,日本国内都说迅雷不及掩耳。他上台前,周恩来就看准了苗头,派孙平化和萧向前去日本打前站。 7月10日,孙平化带着上海芭蕾舞剧团去东京演出,顺便转达周恩来的邀请:只要田中来北京,一切都好商量。田中那边反应快,8月15日在东京帝国饭店见了中方人,决定访华。 9月21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行程,就这么敲定了。 周恩来在谈判里头,那作风叫一个以理服人,既守原则,又慢慢积累共识,化解分歧。田中被他折服了,后来对日本记者说,周恩来躯如杨柳摇微风,心似巨岩碎大涛。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周恩来对细节抓得死死的。 比如,田中在家早睡早起,5点起床,在自家院子里遛弯,养锦鲤,生活规律。周恩来知道后,就调整自己作息,本来他跟毛主席一样,革命年代养成晚上干活,中午起床的习惯,但为了田中,他要求工作人员10点后别送简报了。 当然,实际做不到,他还是熬夜看材料,三更半夜要东西的情况都有。可这心意,让人暖和。 毛主席见田中他们时,气氛先有点紧。 田中进门要上洗手间,主席等着,然后风趣问,吵架吵完了没? 田中说吵完了,主席转头对大平说,天下太平。大家都笑,气氛松了。主席说的吵架,除了台湾,就是赔款。联合声明第七条,中国政府宣布放弃对日本战争赔偿要求,为了两国人民友好。周恩来后来解释,这是主席决定的。 中国吃过赔款的亏,像庚子赔款一亿三千零三十七万两白银,每人摊一两,加重老百姓负担。日本战后从废墟起家,到1972年经济好转,但赔款还得从老百姓兜里掏。 主席不愿加剧日本百姓苦难。更何况,日本赔给印尼那些东南亚国家的,多是物质,以次充好,比如旧铁路刷刷漆就算。这样的赔款,没意思。 主席用八个字点明深意:赔款都是从老百姓腰包里取出来的。 这话一出,大家懂了,这不是简单宽容,是长远眼光,中华文明五千年不绝,就靠这仁义。 田中他们欣喜若狂,这笔账相当于1200亿美元啊。 邦交正常化前,日本政界紧跟美国敌视中国,尼克松秘密外交后,他们才醒悟,别赶不上末班车。日本舆论说有些首相鸭子戏水,田中不一样。他上台前讲话,就看出他敢迈步。周恩来派孙平化他们7月16日见日本社会党前委员长佐佐木更三,又重申欢迎田中来。 日方神速,7月22日大平见孙平化和萧向前,转达感谢,说到时候去北京要有成果,这是政治生命大事。 9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签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恢复。 第二天,周恩来陪田中飞上海,在专机上题字言必信,行必果。六个字重千斤,提醒日本要信守承诺,落到实处。周恩来欣赏田中的勇气,说他历史性一步,名垂青史。 别人当首相没这胆,敢超美国前建交。 上海欢迎宴上,大平外相高兴过头,频频敬酒。 田中惊讶,说大平君不得了,从没见他这么喝。周恩来听了,马上行动,拿着酒杯去陪大平敬酒,说些中日友好、身体健康的话。然后巧妙说,大平先生,一起回座位吧。大平酒劲上头,但没失态。周恩来就这么不露声色维护了日方面子,没让外长醉成笑话。 这细心劲儿,别人都没注意,就他抓住了。

0 阅读:58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