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竟然在采访中号啕大哭,他们在

康安说历史 2025-10-22 11:50:12

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竟然在采访中号啕大哭,他们在中国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何在采访中会痛哭流涕? 苏联解体那会儿,乌克兰的军工体系直接崩盘。原来这些专家在安东诺夫设计局、黑海船厂啥的干活,专攻飞机导弹航母,日子稳当得很。 国家一散架,订单没了,工厂关门,他们一下子成了失业大军。黑海船厂的航母总设计师巴比奇・瓦列里后来回忆,1991 年底船厂停工时,他盯着未完工的 “瓦良格” 号航母,手里攥着三个月没发的工资条,全家只能靠变卖妻子的首饰买面包。 安东诺夫设计局更惨,曾经设计出安 - 124 巨型运输机的绘图室里,专家们把图纸捆成捆,扛到黑市换土豆,一斤图纸换两斤土豆成了当时的常态。 就在这批人走投无路的时候,中国启动了 “双引工程”,专门盯着苏联解体后散落的军工人才。 当时中国给的条件说出来能让乌克兰专家惊掉下巴:全家免费住两居室公寓,比他们在基辅的老房子还大一圈;月薪 300 美元,要知道那时乌克兰普通工人月薪才 8 美元,就算是留任的军工技术员,工资也缩水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更贴心的是家属安置,配偶能安排到研究所当行政,孩子进双语学校,连看病都走专家绿色通道,不用像在乌克兰那样排半天队还拿不到药。有个安东诺夫的老工程师后来算过,在中国一个月的收入,比他在乌克兰一年挣的还多,而且不用操心下顿饭有没有着落。 这些专家到中国后才发现,不仅生活有着落,自己的本事终于有地方施展了。巴比奇・瓦列里一到青岛的中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院,就看到专门为他搭建的航母结构实验室,设备比黑海船厂当年的还先进,连他当年在苏联没做成的航母甲板抗冲击实验,中国直接拨了专款支持。 安东诺夫设计局的专家更没闲着,西飞当时正卡在运 - 8 运输机的升级瓶颈,机组人员要 3 到 5 人操作,载重还上不去,这些专家带来的安 - 12 改进方案,直接把机组减到 2 人,载重提升了 3 吨,后来的运 - 9 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改出来的,能拉 20 吨货物还能空投 13 吨重的装备。 还有马达西奇公司的发动机专家,把 D-18T 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拆解图带来,帮中国解决了大型运输机的动力难题,后来运 - 20 的机翼设计能借鉴安 - 70 的技术,全靠这些老专家蹲在车间手把手教。 那时中国对这些专家是真重视,不仅给待遇,更给尊重。有个导弹制导专家在乌克兰时,因为工厂倒闭被保安赶出过办公楼,到中国后,研究所专门为他举办了技术研讨会,连总工程师都拿着笔记本听他讲课。 国家还设了 “友谊奖”,给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颁奖,获奖的乌克兰专家能受到高层接见,这种被当成 “宝贝” 的感觉,是他们在苏联解体后想都不敢想的。 有次西飞为了赶运 - 8F600 的研制进度,这些乌克兰专家跟着中国团队连轴转了一个月,食堂专门给他们做罗宋汤和黑面包,连厨师都是从北京请的乌克兰裔,细节上的用心让他们心里发暖。 他们在中国的贡献实实在在,安东诺夫的专家参与的运 - 8 系列改型,后来成了中国空军的主力运输机,衍生出巡逻机、预警机等十几种型号,光海军就装备了 8 架运 - 8X 巡逻机,能 24 小时盯着南海。 巴比奇带领的团队帮中国吃透了航母甲板的钢材焊接技术,比自己摸索至少省了 10 年时间。马达西奇的专家指导建成的发动机生产线,让中国大型直升机的动力问题一下解决了大半。 这些曾经在乌克兰连实验设备都卖了的专家,在中国重新拿起绘图笔、走进实验室,看着自己设计的图纸变成实实在在的装备,那种价值被认可的滋味,比拿高工资还过瘾。 有个老专家对着镜头说,在乌克兰时,他把珍藏的发动机设计手册藏在床底,生怕被人抢走换钱,到中国后,研究所给他配了带密码锁的书柜,还复印了十套备份,这种反差让他当场掉泪。 还有人想起刚到中国的冬天,研究所所长看他穿得薄,把自己的军大衣脱给他,而在乌克兰时,曾经的同事为了半袋面粉跟他红过脸。 更让他们感慨的是,自己的技术在故国成了没人要的 “废品”,到中国却能帮着建大国重器,这种从谷底到巅峰的转折,换谁都得情绪失控。 这些专家后来大多在中国待了十几年,有的把家安在了西安、青岛这些军工重镇,孩子还考上了中国的航空院校。 他们常说,中国不仅救了他们的家,更救了他们的事业。那些眼泪里,有对苦难岁月的后怕,有对中国知遇之恩的感激,更有对自己人生重新发光的激动,这百感交集的泪水,比任何语言都能说明他们在中国的日子究竟过成了什么样。

0 阅读:0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