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独居男子去世后,遗产被两个姐姐平分,还办了继承公证。没想到几个月后,二姐的儿子整理遗物时,竟翻出了舅舅留下的遗嘱,指定所有财产都归他。这份遗嘱却让大姨当场翻脸,说名字和称呼都写错了,根本不算数,双方最终闹上法庭。 故事的主人公叫张建国,一生未婚未育,离世后留下一套82平米的房子、存款和一些藏品。 他的大姐张桂兰和二姐张桂芬很快办了继承公证,房子归张桂兰,存款和藏品归张桂芬,张桂兰还补了15万差价。 张桂兰已经联系好中介,给房子挂了280万的售价,连客厅里舅舅亲手做的木质书架都挪到了阳台。 就在这时,张桂芬的儿子李炯在舅舅衣柜底层,发现了一个磨白的旧蓝布盒。 盒子里没有工具,只有一张泛黄的信纸,上面是张建国歪扭的字迹,说要把所有财产留给“大外孙李烔”,落款按了红手印,只是年份漏写了一个数字。 李炯认得舅舅的笔迹,他写“国”字总把方框里的“玉”写成“王”,信纸上的签名正是如此。他拨通了盒子里纸条上的电话,接电话的是舅舅的老同事王师傅。 王师傅说,张建国生前确实提过要立遗嘱给外甥,还说自己肺癌加重,觉得去公证处太麻烦。这番话后来被王师傅写成书面证言,连同老照片一起成了证据。 李炯通过母亲把遗嘱告知张桂兰,张桂兰一口咬定遗嘱是假的。她觉得“外甥”写成“外孙”,“炯”多了个火字旁,年份还不全,根本没有法律效力。 居委会组织调解,张桂兰第一次没等李炯说完就拍了桌子,第二次干脆中途离场。没办法,李炯只能起诉,除了遗嘱和王师傅的证言,还提交了一份医院陪护记录。 记录上密密麻麻写着“李炯陪同就诊”“李炯签字确认”,全是他照顾舅舅时留下的痕迹。庭审时,张桂兰坚持己见,说继承公证都办了,房子早就在自己名下。 她还提到受遗赠要60天内表态,觉得李炯早就过了期限。但法院查了李炯的微信记录,发现他3月11日发现遗嘱,3月13日就明确表示接受,前后没超过两天。 法官说,这个60天期限是从“知道受遗赠”开始算,不是从去世时算。更关键的是遗嘱里的瑕疵,法院也给出了说法。 张建国只上过小学三年级,上海方言里“外甥”和“外孙”发音又相近,加上亲属中根本没有叫“李烔”的人。这些细节拼在一起,足以认定都是笔误,不影响真实意愿的表达。 连那个被挪到阳台的书架也成了佐证,律师提到张建国生前说过要留给外甥住,让阳台种多肉。 最终,法院一审判决遗嘱有效,李炯继承全部遗产。 张桂兰不仅要过户房产,还要返还已经收的几个月租金,那房子被她出租后每月能收4000元。 张桂兰不服上诉,二审还是维持了原判。 后来,她不情愿地办了过户。李炯没有卖房,他把蓝布盒和木质书架搬回客厅,又在阳台种上了多肉。 其实武汉也有过类似的案子,一位周爷爷的遗嘱把“孙子”写成“侄子”,“军”写成“君”。但法院结合他没有侄子、孙子长期照料的事实,同样认定遗嘱有效。 这两起案子都说明,判断遗嘱算不算数,不光看文字有没有瑕疵。更要看逝者的真实心意,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牵挂,往往比工整的文书更值得尊重。 立遗嘱时难免会有疏漏,你觉得普通人该怎么避免类似的纠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信息来源: 光明网《上海男子未婚未育,生前将全部财产留给外甥,名字却写错了!遗嘱还有效吗?》
上海这起偷车案太夸张了!11人组成的犯罪团伙冒充运维人员,偷了上万辆共享单车,院
【1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