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故宫院长单霁翔第一次去库房时,旁边跟着两个虎背熊腰的保安,单院长说:“不用陪我。”保安说:“不是陪你,是盯着你!”单霁翔这才知道,故宫的库房为了保护文物安全,不允许一个人进入,哪怕你是院长也不行! 2024年故宫陶瓷馆的展柜前,孩子们踮着脚看青花缠枝莲瓶。 展柜里的灯光柔和,瓶身上的纹路清晰得能看清笔触。 讲解员指着瓶子说:“以前它在库房躺了几十年,是单霁翔院长找出来修的。”游客们拿出手机拍照,没人想到,12年前这尊瓷瓶还蒙着灰,连个正经安放的地方都没有。 时间回到2012年故宫文物库房门口,单霁翔刚上任院长。 他穿着西装,想进库房看文物,身后跟着两个虎背熊腰的保安。 “不用陪我,我自己看看就行。”单霁翔客气地说。 保安却摇头:“不是陪您,是盯着您,库房规定不能单人进。” 他这才知道,故宫库房的钥匙分两把,一把在文物守护人手里,另一把在“监护人”那,少一把都开不了门。 那天进库房后,单霁翔蹲在地上看文物。 一尊兵马俑斜躺在担架上,身上落着薄灰,他伸手想擦,却被保安拦住。 “得按流程来,不能直接碰文物。”保安的话让他心里一沉。 后来他在日志里写:“这么对待国宝,太没尊严了,我得让它们亮起来。” 从那天起,他决定走遍故宫每一个角落,摸清文物的“家底”。 接下来的五个月,单霁翔穿坏了20双老北京布鞋。 每天早上八点,他带着助理从午门出发,一间房一间房地走。 遇到锁着的门,就找管理员要钥匙;看到堆在角落的文物,就记在本子上。 有次走到慈宁宫附近,发现一间库房漏雨,里面的木雕都发了霉。 他当即让人找塑料布盖住,第二天就联系修缮队:“这库房得赶紧修,文物等不起。” 2013年夏天,单霁翔开始清点文物。 1862690件文物,他要求一件不落,全都重新登记入册。 有个老员工劝他:“以前都是大概数,这么细查太费劲儿。” 他却摇头:“每一件都是老祖宗的宝贝,得知道它们在哪儿、好不好。” 清点到第三个月,他发现一批明代瓷器被压在木箱底,箱底都快烂了。 “赶紧搬出来,找修复师看看能不能修。”他蹲在地上,亲手把木箱搬到通风处。 文物要修,可钱成了难题。 故宫门票收入要上缴国库,财政拨款只够日常开支的54%。 单霁翔没等靠要,开始琢磨文创产品。 他带着团队去文物库房找灵感,把康熙御笔“福”字印在笔记本上,把青花瓷纹样画在口红管上。 第一批文创产品上市时,他还担心卖不出去,结果年轻人抢着买,仓库很快就空了。 2017年,故宫文创销售额冲到15亿元,不仅补上了经费缺口,还让文物“活”了起来。 与此同时,单霁翔开始清理故宫里的“违和建筑”。 1950年代搭建的钢结构房屋、临时食堂,还有占了高玄殿60年的棚户区,他一一列上清单。 拆违建时,有人说“这些房子方便办公,别拆了”。 他却坚持:“故宫是文物,不是办公区,得恢复它本来的样子。” 用了4个月,59栋钢结构房屋全被拆除,被花房挡了几十年的南三所,终于露出了红墙灰瓦。 清理出来的空间,全用来放文物。 武英殿改成了陶瓷馆,以前堆在库房的瓷瓶有了“家”;慈宁宫变成雕塑馆,石雕、木雕终于能和游客见面。 有次单霁翔在陶瓷馆巡视,看到游客对着青花瓶拍照,笑着说:“这才是文物该有的样子。” 旁边的老员工感慨:“以前谁能想到,这些宝贝能这么亮堂地摆出来。” 如今,单霁翔虽已退休,但他留下的改变还在继续。 故宫对外开放的区域扩大了,越来越多的文物走出库房; 文创产品也更新了一代又一代,从口红、雨伞到数字藏品,吸引着更多年轻人。 游客们在展厅里看文物,在文创店买纪念品,把故宫的故事揣进了生活。 有人说,单霁翔让故宫“年轻”了,其实他只是守住了初心—— 让文物有尊严,让历史能触摸,让老祖宗的智慧,能被更多人看见、记住、传承。 信源:故宫院长单霁翔第一次去库房,旁边跟着两个虎背熊腰的保安,单院长:不用陪我!保安:不是陪你,是盯着你!——中国网资讯
2012年,故宫院长单霁翔第一次去库房时,旁边跟着两个虎背熊腰的保安,单院长说: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22 16:52:13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