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越南越捷航空不再续租中国商飞C909飞机! 路透社一则关于越南越捷航空不再续租中国商飞C909的报道,最近在网上引来了不少讨论。甚至有人看到“不续租”三个字就断言国产大飞机出海遇挫,甚至质疑飞机性能不行。 但真正懂航空圈的人都清楚,这次六个月租期结束不再续,根本不是合作失败,而是国产飞机敲开东南亚市场时,必然要经历的一次“试错摸底”。 要理解越捷的选择,得先搞懂这家航司的野心。它不是越南的小航司,而是当地首家私营廉价航空,从2007年成立起就靠着低价策略打破了国有航司的垄断。 这些年它一直在扩张,目标是做东南亚的航空巨头,不仅要跟亚航抢市场,还要挑战新航的地位。 这种野心下,越捷的飞机采购从来都是跟战略绑定的,它跟空客的合作已经十几年了,从2013年第一次订了63架开始,这些年加起来订了两百多架。 光是A321neo这款机型,未来几年就要加到180架,还订了宽体机准备开远程航线。跟空客这种深度绑定的合作,让它在采购和维护上能拿到更优惠的条件,这对靠低成本生存的廉航来说至关重要。 对比之下,这次跟商飞的合作更像是一次“试水”。C909是第一次进入越南国内航线,执飞河内和胡志明市到昆仑岛的短途航线。 为了稳妥,双方用了“湿租”的方式,就是越捷只负责售票,飞机、机组人员甚至维修都由中国成都航空来管。这种模式虽然能快速启动运营,却刚好戳中了越捷的成本痛点。 廉航的利润全靠“抠细节”,连机上餐饮都要收费,而湿租要给出租方付机组薪酬、跨境维修的物流费,算下来比自己买飞机招机组要多花三成以上的钱。 更关键的是,越捷今年面临的竞争更激烈,越南新增了太阳富国航空等对手,它必须把成本压得更低才能保住票价优势,这种高成本的合作自然难以持续。 越捷的犹豫,也藏着东南亚支线客机市场的残酷竞争。C909要抢的市场里,全是深耕多年的老玩家。 法国和意大利合资的ATR72虽然坐着不算舒服,但胜在价格便宜,很多东南亚廉航都在用。 庞巴迪的CRJ机型运营多年,维修网点遍地都是,航司不用愁配件问题;巴西的E2系列更是靠着省油的优势占了不少份额。 C909作为后来者,第一次进越南没有本地维修网点,配件要从国内调,光物流就要花好几天,耽误飞机运营不说,费用也降不下来。 虽然GE航空作为C909的发动机供应商,在上海建了维修基地,但东南亚的服务网络还没铺开来,这也是这次合作暴露的明显短板。 但有一点必须说清楚,不续租跟C909的性能没关系。越捷自己都明确说了,这六个月运营里没出任何操作问题。 这款飞机其实不是“新手”,它的前身是ARJ21支线客机,光是审定就花了十年,完成了近三千架次试飞,2014年就拿到了国内适航证。 到今年年初,改款前的机型已经交付了160架,拉过近两千万旅客,从来没出过严重安全事故。这次在越南飞的短途航线,刚好是它最擅长的领域,稳定性完全经得起考验。 要是性能真有问题,老挝航空也不会在今年三月接收C909,还顺利开了万象到巴色的航线;柬埔寨国家航空更不会在十月就订了二十架,其中十架已经确认要交付。 越南监管的问题,也不是长期的障碍。越南民航局早就注意到本土飞机短缺的问题,调研后发现,要是一直依赖波音和空客,不仅拿不到现货,价格还居高不下。 所以早在今年一月,他们就派代表团去商飞考察,明确认可了C909的安全性,副总理陈红河还专门让交通部修改法规,想把中国的适航标准纳入认可范围。 这次不续租,只是法规调整还没走完流程,越捷不敢贸然换成自己运营,毕竟要是因为认证问题影响航班,对廉航的口碑打击太大。 商飞其实也借着这次合作摸清了东南亚市场的脾气。针对越捷反映的成本问题,商飞已经在调整合作模式,准备推出“飞机加培训”的打包服务,帮当地航司培养自己的机组和维修人员,这样后续合作就不用再从国内调人,成本能降不少。 对于维修网点的问题,商飞正在跟GE航空协商,计划在曼谷或者胡志明市建一个配件仓库,缩短配件供应时间。 这些调整比单纯拿到一个续租订单更有价值,毕竟只有解决了这些基础问题,才能在东南亚市场站稳脚跟。 网友的看法也挺理性,有人说“第一次合作哪能完美,摸清路数比硬撑着续租强”,还有人提到“廉航本来就抠成本,换成干租加本地服务,说不定就成了”。 这些话其实说到了关键,国产飞机出海从来不是靠某一次合作的成败,而是靠不断根据市场调整策略。 越捷这次不续租,反而让商飞看清了廉航的真实需求,也找到了服务上的短板。 对商飞来说,这次越南之行更像一次“市场调研”,比拿到一个短期订单收获更大。 毕竟要在波音和空客垄断的东南亚市场撕开口子,本来就需要慢慢打磨。
越南越捷航空刚把中国造的C909飞机退了!不是飞机不行,是“养不起”。很
【51评论】【6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