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台湾icon网民向大陆网民发问:“倘若两岸实现统一,我们投入祖国温暖怀抱,大陆会给予我们何种厚礼呢?” 大陆网民幽默回应道:“小时候要是回家晚了,妈妈总会‘啪嗒啪嗒’扇你俩大嘴巴子,谁让你这么晚才回家呢!” 这回应里的“巴掌”,哪是真的惩罚?分明是盼了太久的亲人,见着漂泊归来的孩子,又气又疼的牵挂。去年在厦门的两岸老兵联谊会上,86岁的台湾老兵周爷爷,握着大陆堂弟的手哭成了泪人。他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隔就是70多年,母亲临终前还攥着他小时候的棉袄,念叨“阿仔会回来的”。前年通过两岸寻亲平台找到亲人时,堂弟第一反应是拍了他胳膊两下,笑着骂“你这老东西,怎么才肯回来”——这拍在身上的力道,和网民说的“巴掌”一模一样,藏着的全是没说出口的思念。 真要论统一后的“厚礼”,早就在两岸融合的日子里慢慢递到台湾同胞手里了。台北的小林,三年前带着奶茶配方来苏州创业,凭着“台企纾困贷”拿到了50万元启动资金,不用抵押,利率还比台湾低两成。现在他的小店开了三家分店,雇的员工里有一半是大陆年轻人,他常说“以前在台湾进货要等半个月,现在大陆供应链三天就到,这生意做着踏实”。还有台南的王阿姨,去年查出心脏病,通过“两岸医疗便利通”预约了上海中山医院的专家号,不用重复做检查,医保还能直接结算,手术费比在台湾省了近三分之一。这些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承诺,是现在就能摸到的实惠。 那些说“厚礼”得是金银珠宝的,怕是没懂回家的意义。去年清明,台南林氏家族的20多个族人,跟着族谱回福建漳州祭祖。村里的老人早早就在祠堂门口等着,摆上了他们爱吃的蚵仔煎、土笋冻。孩子们跟着大陆的小伙伴学包春卷,听长辈讲“祖先从漳州渡海去台湾”的故事,临走时还带走了装着故乡泥土的小罐子。林家族长说“以前隔着海峡,祭祖只能对着方向磕头,现在脚踩在老家的土地上,才知道什么叫根”。这种血脉里的连接,比任何物质都珍贵,才是最实在的“厚礼”。 大陆从来没把“厚礼”当交易,而是把台湾同胞当家人。从“31条惠台措施”到“农林22条措施”,台湾同胞在大陆考公务员、评职称、买社保,和大陆同胞享受一模一样的待遇。高雄的小郑,去年考上了福州的事业单位,单位特意给他安排了带阳台的宿舍,还帮他的妻子找到了社区工作。他说“以前总听人说‘不一样’,来了才发现,大家都是中国人,没什么差别,连食堂的阿姨都知道我不吃辣,总给我留清淡的菜”。 网民说的“巴掌”,是盼了太多年的急切,是“怎么才肯回家”的嗔怪。而统一后的“厚礼”,是生意能做得更顺,病能看得更省心,是能带着孩子踩踩故乡的土地,是两岸亲人再也不用隔着海峡相望。这些不是空头支票,是靠着一点点的融合,早就在为台湾同胞准备的“回家礼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刚刚!台湾一群“老将军”,希望郑丽文在自己有生之年,把他们带回大陆,看看自己日思
【10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