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美国确实想与中国脱钩,但华盛顿的如意算盘是让中国配合他们有序脱钩,所以他们提出所谓“竞争、合作、对抗”的三分法对华战略。即有求于中方时就要求我们合作,比如配合他们重建稀土生产链;在有优势的领域就脱钩断供、封锁制裁,比如在半导体领域对我们“卡脖子”。 这听起来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双人舞,但舞步怎么跳,全由美国说了算,中国只能跟着节奏,还得面带微笑。这算盘打得有多精,背后藏着的心思又有多深? 说白了,美国想要的“脱钩”,不是一刀两断、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硬脱钩”。那对美国经济的伤害太大了,简直就像做心脏移植手术,谁也保证不了能活下来。 他们想要的是一种“软脱钩”,或者叫“精准脱钩”。啥意思呢?就是在他们觉得重要的、能卡住我们脖子的领域,比如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就要彻底切割,筑起高墙,确保他们的技术优势永远领先。 可是在一些他们自己离不开,或者短期内无法摆脱依赖的领域,比如一些关键矿产、消费品市场,他们又希望保持“合作”,甚至希望中国能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稀土这事儿就是个绝佳的例子。美国突然发现,自己国家的稀土加工能力几乎为零,所有的原材料都得送到中国来提炼,然后再买回去。 这就好比家里有矿,却没有锅碗瓢盆做饭,只能求着邻居。于是美国开始着急了,又是喊话又是投资,想在本土或者找盟友重建稀土产业链。可这玩意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起来的,需要技术、设备和经验。 这时候,他们又希望中国能“合作”,提供一些帮助,至少别在他们重建完成之前“断供”。你看,这就是典型的“有求于你时,我们是朋友;我怕你超过我时,我们是敌人”的剧本。 而另一边,美国的脸说变就变。在半导体领域,那真是下了死手。从限制光刻机出口,到拉拢日本、荷兰组建“芯片联盟”,再到出台《芯片法案》砸巨资补贴本国企业,目的只有一个:锁死中国芯片产业的上游,让你永远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 他们把这包装成“国家安全”,冠冕堂皇地搞技术封锁。这种“对抗”是赤裸裸的,就是要用他们的优势,打你的劣势,让你发展不起来。这哪是公平竞争?这分明是赛道上他跑在前面,回头就把你的跑道给挖断了。 那个夹在中间的“竞争”,听起来最公平,其实也最虚伪。在美国的语境里,“竞争”不是体育比赛,你追我赶,共同进步。而是一场零和游戏,只能有一个赢家。 他们用“竞争”这个词,来给他们的“对抗”行为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让国内民众和盟友觉得,他们不是在欺负人,而是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国际秩序”。可实际上,他们一边喊着竞争,一边却在偷偷给对手的鞋子里灌沙子。 这种三分法的战略,本质上是一种极度自私的双标。它要求中国在美国需要的时候,扮演一个负责任的、合作的“全球伙伴”,提供稳定的市场和关键的产品。 可当中国发展到了美国感到威胁的领域,就必须立刻变成一个被围堵、被打压的“战略竞争对手”。 中国要是顺着这个剧本走,那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脉交到了别人手里,任人拿捏。你想发展高科技?不行,这对我构成威胁。你想卖点便宜货?可以,但得按我的规矩来。 北京显然看透了这层把戏。所以你看到,面对美国的“合作”请求,中国有自己的节奏和考量;面对美国的“对抗”打压,中国没有选择屈服,而是把“科技自立自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美国越是封锁,中国就越是在半导体等领域投入巨资,试图攻克难关。这就像一场拔河,美国想把中国拉回到它设定的位置上,而中国则在拼命往自己想去的方向走。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另起炉灶”,加强与俄罗斯、中东、非洲、拉美等国家的合作,推动本币结算,构建一个不完全依赖美元的经济循环。这等于是在告诉美国:你想跟我有序脱钩可以,但别指望我按你的剧本走,我也有我的B计划。 这场围绕“脱钩”与“反脱钩”的博弈,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它不仅仅是经济和科技的较量,更是国家意志和战略定力的比拼。 美国想通过这种“三分法”来掌控对华关系的主动权,实现对自己最有利的“有序脱钩”。但中国会配合吗?当一方的所有算计都被另一方看穿时,这盘棋又该如何走下去?或许,真正的变局,就藏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之中。你觉得,面对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策略,中国最好的应对方式是什么?
傲慢的美国突然发现不对劲了,美国财长贝森特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方最近一系列
【29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