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女性金维映,她是邓公的第二任妻子,在长征途中生下儿子李铁映,却在苏联养病时不幸牺牲。 主要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生命为伟大的事业燃烧 缅怀奶奶金维映烈士) 1983年的一个春日,浙江舟山的海风带着咸涩的气息吹过岱山岛。 一位中年男子独自站在高亭港的老街巷口,目光凝视着一栋斑驳的木结构老屋。 他就是李铁映,专程来寻访母亲金维映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阳光透过屋檐的缝隙,在他脚边投下细碎的光斑,远处传来渔船归航的汽笛声。 金维映的故事要从1904年说起。 在岱山岛这个渔港小镇,金家添了个女儿。 父亲金荣贵是客店普通职员,微薄的收入让这个家庭时常为生计发愁。 六岁那年,小金维映被送到宁波镇海的叔叔家寄养,两年后才回到舟山,进入定海女小读书。 那时的她扎着两条小辫,眼神里透着超出年龄的聪慧。 这所学校的校长沈毅是当地有名的开明人士,校园里弥漫着新思想的气息。 少女时期的金维映在这里接受了最初的启蒙,她特别喜欢阅读进步书刊,常常在课后与同学们讨论国家大事。 1924年,一次去上海大学探望同学的机会,让她结识了瞿秋白等进步人士。 大城市的见闻让她眼界大开,回到舟山后,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金志成",寓意"志在成功"。 1926年秋天,22岁的金维映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在定海地区组织工人运动时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面对工人们的顾虑,她先动员自家人加入工会。 弟弟金水定积极响应,成为工会骨干。 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她成功发动了当地的盐民运动,在渔港小镇掀起革命浪潮。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金维映在宁波不幸被捕。 在狱中,她遭受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 家人变卖家产,打造一尊金佛才将她保释出狱。 养好伤后,她毅然告别父亲,冒着大雨前往上海继续革命工作。 临行前,父亲站在门口久久凝望女儿远去的背影。 在上海,金维映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白天教书,晚上在女工夜校授课。 她讲课生动有趣,深受女工们欢迎。 1931年,因顾顺章叛变,上海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金维映奉命转移至江西瑞金,与邓小平同行。 临行前夜,她将重要的文件悄悄埋在租住屋的后院。 这段艰苦的旅程持续了一个多星期。 金维映装扮成商人太太,头上挽着发髻。 沿途的险阻让两人相互了解,渐生情愫。 到达瑞金后,邓小平任县委书记,金维映担任妇女工作部长。 她经常骑着马,带着盒子枪奔波于各乡镇,组织妇女工作。 当地百姓都认识这位英姿飒爽的女干部。 1933年,由于斗争环境的变化,金维映与邓小平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同年秋天,她调到中央组织部工作,结识了李维汉。 长征开始后,金维映是少数走完全程的女性之一。 途中她生下儿子李铁映,但迫于形势,不得不将孩子托付给陕北农民抚养。 离别时,她在孩子的襁褓里塞了一张写有出生日期的字条。 1938年,因健康原因,金维映被安排赴苏联学习养病。 临行前,她给父亲写了最后一封信,嘱咐李维汉要照顾好孩子。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金维映在莫斯科遭德军空袭不幸遇难,年仅37岁。 牺牲时,她的口袋里还装着一张儿子的周岁照片。 由于战争阻隔,金维映牺牲的消息很久才传回国内。 她的儿子李铁映在养父母家长大,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通过舅舅找到母亲故乡。 站在母亲出生地的老屋前,李铁映轻轻抚摸着斑驳的木门,仿佛要通过这些岁月的痕迹,触摸到那个从未谋面的母亲的身影。 屋檐下的燕子窝里,新生的雏鸟正发出叽叽的叫声。 海风吹过老街,带来远方的潮声。 金维映的一生如同这潮水,起落之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她从渔家女儿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独特的一笔。 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更是要铭记那种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 那些曾经鲜活的革命往事,如同老屋墙上的斑驳痕迹,虽经岁月冲刷,却依然清晰可辨。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