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缺钱到了什么地步,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亿,但还需要政府补贴四十多亿,赚的钱究竟去哪里了? 要说这钱都跑哪儿去了,得明白一个关键点,那八个亿的门票收入,故宫自己压根就动不了一分钱。按照国家规定,这笔钱属于非税收入,得全额上缴中央国库,至于最后能花多少、花在什么地方,全都得听财政部门的安排。 这就好比家里孩子挣了钱都得先交给家长,要花钱时再打报告申请,票卖得再火爆,那些钱也只是从故宫账上过个路而已。 真正能让故宫自己支配的,主要是文创产品赚来的银子。不过这笔钱也留不住,全都得投到无底洞似的文物保护和无休无止的古建修缮里。故宫藏着一百八十六万件文物,这个家底儿厚实得吓人,可每件宝贝都得像伺候月子似的精心伺候。 就拿《千里江山图》这样的国宝来说,每次展开展览都得提前半年给库房慢慢加湿,展柜温度要稳稳控制在18摄氏度,湿度必须保持在55%,展览时间还不能超过五十六天,就怕那些矿物颜料“累着”。 还有乾隆那座金发塔,修复师傅们得戴着放大镜,用0.01毫米细的金丝一点点修补,光人工费就能砸进去上百万。 那些恒温恒湿的库房更是烧钱的主儿,湿度差一点,画轴就可能开裂,电费根本不敢省。整个故宫一年光水电费就得四千万,相当于每天一开门就先烧掉一辆小轿车,再加上两千多号员工的工资,就算疫情期间闭馆123天,这笔开销也一分不能少。 再说说故宫的古建筑群,九百三十七十一间房子,哪一间都不是省油的灯。太和殿前头那些灰扑扑的“金砖”,看着不起眼,制作工艺却复杂得很,足足有二十九道工序。 当年修养心殿的时候,光拆屋顶的琉璃瓦就拆了三个月,每片瓦都得编号登记,坏一片就得找苏州老匠人按古法重烧,一片成本就得几百块。工人修一平方英尺的栀子花砖雕,得耗费整整一周时间,这种精细活自然便宜不了。 单霁翔院长曾经坦言,故宫是差额拨款单位,其54%的支出要靠国家拨款,剩下的46%才靠自己挣。虽然故宫的文创收入已经超过了国家拨款,但这些钱最终都回流到故宫的各项事业中。 文创产品赚的钱,70%都得反哺到文物保护上。比如说“故宫日历”,卖一本能赚十块钱,这些钱就拿来修复《永乐大典》这样的珍贵典籍。 故宫还常年举办大量免费教育活动,2018年就办了六万多场,甚至远到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都能看到这些活动的身影。疫情期间线下门店关了八成,收入锐减,可是该花的钱一分没少,2021年原定修缮的武英殿因为缺钱差点延期,最后还是靠社会捐赠才凑够钱。 要是跟国外比比,咱们故宫这六十块钱的门票简直良心到极点。法国卢浮宫门票要十七欧元,还不包括临时展览。英国大英博物馆虽然免费,但他们的税收高得离谱,文物维护费有一半来自纳税人腰包。 再看故宫,旺季六十块,淡季才四十,就能看遍三大殿的威严、御花园的精巧,还有那些9371间房的格局。 有人可能会问故宫为啥不能免费开放,这里头的门道可就深了。故宫不是普通公园,它是世界文化遗产。要是真免费了,每天涌进来二十万人,红墙地砖三个月就得磨穿,文物展柜的玻璃半年就得换一批。 适当收点门票钱,其实是为老祖宗的家业“攒家底”,这几年新开的寿康宫、西六宫,就是靠门票收入和社会捐赠才修缮完成的。 所以故宫这“缺钱”的状态,根本原因在于它干的是一件没法算经济账的大事。那些钱其实都变成了修复室里的灯光、孩子们手中的教育材料、屋顶上的新瓦片。 单霁翔说得好:“故宫缺钱,不是一时缺钱,而是永远都缺钱!” 这句话背后,是守护六百年紫禁城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传承的重担,确实不是用钱能够衡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