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某智库称:“既然中国可以拒绝进口美国大豆作为反击手段,韩国也可以不买中国的大白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话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根本就是把两件完全不同的事硬往一块扯。 贸易博弈从来不是比谁嗓门大,而是看谁手里的牌更硬,中国当年调整大豆进口策略,底气在哪?在于手里握着全球大豆贸易的主导权,作为世界最大的买家,中国一年要消化掉全球六成以上的大豆出口量。 更重要的是,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随时能顶上,国内每年还有上亿吨的自产量托底,这种情况下,少买美国大豆影响的主要是美国农场主的收入和相关产业链,中国自己的饲料加工和食用油供应基本不受冲击。 反观韩国的白菜问题,情况完全不一样,韩国人对白菜的需求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深入骨髓的饮食习惯,泡菜在韩国不只是一道菜,而是文化符号,家家户户的餐桌都离不开。 问题是韩国自己的白菜产量实在太不稳定了,2023年一场高温加暴雨,白菜直接少了四成,第二年情况更糟。 韩国的耕地本来就少,山地多平原少,适合大规模种菜的地方有限,加上务农的人平均年龄快70岁了,年轻人压根不愿意下地,产量自然上不去。 每到冬天要腌泡菜的季节,韩国政府就得想办法保供应,2024年他们直接把进口白菜的关税降到零,紧急从山东调了一千多吨。 这批白菜刚到港口,就有人跳出来抵制,说什么中国白菜有农药残留,吃了会影响泡菜的正宗味道,社交平台上“拒买中国白菜”的话题一度很热,不少商家也打出“只用国产白菜”的招牌。 这股风潮没撑过一个月就熄火了,超市里本土白菜很快卖光,泡菜货架空了一大半,连学校食堂都停供泡菜。 更要命的是价格,本土白菜涨到将近两百块一颗,普通家庭根本消费不起,做泡菜需要的配料像生姜大蒜也跟着涨价,有主妇对着镜头抱怨光买配料就要花掉两百多。 现实很快让那些情绪化的抵制失去了市场,首尔一家挺有名的餐厅原本也跟风只用国产白菜,结果做出来的泡菜顾客说味道不对,投诉多了只能悄悄换回中国白菜。 三个月后的市场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消费者重新选择了中国白菜,数据更直接,2024年9月中国白菜出口韩国的订单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七倍,占韩国进口白菜的份额超过99%。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白菜不只是便宜,而是真的靠谱,山东出口的白菜都有溯源码,扫一下就能看到种植信息和检测报告。 有韩国媒体专门拿了一百棵中国白菜去检测想挑毛病,结果九十九棵都合格,剩下那一棵也只是运输过程中沾了点灰,而且中国的设施农业能做到错峰种植,全年供货,保鲜期还比韩国本土白菜长一倍。 韩国想找其他供应源也不现实,日本的白菜主要供自己用,价格是中国的三倍还多,东南亚的白菜品种不对,含水量太高腌泡菜容易烂。 至于欧美,光运费就比白菜本身还贵,中国大白菜对韩国来说不是众多选项中的一个,而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停买美国大豆,转身就有别的供应商,美国豆农却很难找到新买家。 韩国不买中国白菜,自己先要面对价格飞涨和供应短缺,而中国的白菜完全可以卖给日本、东南亚,或者直接在国内市场消化掉,这种依赖关系根本不对等,拿来做对比只能说明没搞清楚贸易的基本逻辑。 农产品贸易说到底还是民生问题,韩国老百姓需要白菜做泡菜,这是几百年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把这种刚需当成谈判筹码,最后买单的还是普通人。 一颗白菜背后连着的是种植、运输、加工整条产业链,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餐桌,真要算清楚这笔账,就会明白有些话只适合留在智库的研讨会上,拿到现实里根本行不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