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的独生子白清扬,高三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未曾想,他竟选择

如梦菲记 2025-10-25 15:51:32

白岩松的独生子白清扬,高三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未曾想,他竟选择了最冷门的蒙古史专业,难道他不担心儿子以后不好找工作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白岩松的儿子白清扬拿到伦敦国王学院保送资格那天,很多人都在猜他会选什么专业,金融、计算机、法律,这些热门方向似乎才配得上这所世界名校的入场券,可白清扬偏偏选了蒙古史,一个连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的专业。   消息传出来,周围人的反应很一致:这孩子是不是太任性了?白岩松作为父亲,怎么也不拦着点?   毕竟现在就业形势摆在那儿,冷门专业意味着出路窄,将来可能连份体面工作都不好找,就连董卿在节目里都忍不住替他担心,毕业后靠什么吃饭呢?   白岩松的回答很简单:没什么好担心的,我尊重他的选择,这话说得轻松,背后其实藏着他这些年教育孩子的全部逻辑。   他从来不觉得孩子必须按照大人设计好的路线走,也不认为所谓的热门专业就一定等于好前途,在他看来,让孩子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远比逼着他去追逐那些看起来光鲜的标签重要得多。   白清扬对历史的痴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小学时候他就抱着金庸的武侠小说不撒手,从《天龙八部》看到《射雕英雄传》,别的孩子在外面疯跑,他能一下午泡在书里不出来。   换成普通家长早就把书收了,嫌耽误学习,白岩松倒好,不但不拦着,还专门买了《蒙古秘史》给儿子看,跟他说真正的江湖在历史书里。   到了初中,白清扬又迷上了摇滚乐,整天抱着吉他在房间里折腾,这种音乐在当年可不是什么好名声,很多家长一听就觉得孩子学坏了,白岩松的处理方式还是那套:不反对,但有条件。   他跟儿子约定,每天翻译一首英文歌词,翻得好就继续听,摇滚歌词生僻词多,语法还乱,白清扬为了能继续听歌,硬是把字典翻烂了,这么一来二去,英语水平突飞猛进,后来拿了好几次英语比赛的奖。   白岩松自己是蒙古族,在内蒙古长大,对草原和游牧文化有天然的感情,他没有刻意往儿子脑子里灌输什么民族情怀,但生活里的点滴影响一直都在,父子俩都爱足球,经常一起看球赛,聊战术。   白清扬当校队队长那会儿,白岩松还带着他试着做足球解说,锻炼表达能力,这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事,其实都在帮孩子建立自己的兴趣体系。   当白清扬真正决定选蒙古史的时候,他心里是有底的,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多年积累下来的结果。   从小看的武侠小说让他对历史产生兴趣,后来系统阅读史料,再到实地考察呼伦贝尔草原,研究铭文碑石,这些经历让他确认这就是自己想做的事。   国内研究蒙古史的学者本来就少,这个领域需要人,而他愿意去填补这个空白。   很多人质疑说白岩松家里条件好,才敢这么放任孩子选冷门专业,但实际上白清扬从小零花钱都是做家务挣的,留学期间也经常打工补贴生活费。   白岩松给他的不是金钱上的无限支持,而是精神上的独立空间,他让儿子明白,专业和职业不一定非得对口,关键是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得通,白清扬从伦敦国王学院毕业后考进了牛津读研,同时还在做体育解说。   他把研究蒙古史时培养的思维方式用在足球解说上,用蒙古骑兵的战术来分析球场战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冷门专业没有成为他的负担,反而成了他的优势。   白岩松二十年前就写过一句话:“别把孩子养成盆景,要让他长成野生的树。”盆景再精致也失去了生命力,只有野生的树才能真正茁壮成长,现在回头看,他确实做到了。   他没有把儿子框在所谓的正确道路上,而是给了他足够的空间去试错,去探索,去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人。   这种教育方式不见得适合所有家庭,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件事:父母的焦虑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与其担心冷门专业找不到工作,不如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一个人真正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为此努力的时候,路总会有的,白清扬的选择或许看起来冒险,但对他来说,这才是最踏实的路。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青年报——冯玮.《冷门专业热起来:蒙古史青年学者白清扬访谈录》

0 阅读:29

评论列表

用户14xxx04

用户14xxx04

1
2025-10-25 16:00

超心多了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