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太聪明了:趁着俄罗斯武器滞销,一口气订购20架大飞机 最近,关于中国空军又要大批引进伊尔-78MK-90A加油机的消息出现在不少媒体和圈子里,引发了很大关注。 据泄露的俄罗斯军工文件显示,有“东亚客户”被曝正计划购买整整20架伊尔-78MK-90A大飞机,并计划2027年前交付。 这份标着“客户156”的文件一曝光,中俄双方都选择沉默,这种沉默背后藏着各自的算计。 俄罗斯当下的武器出口正遭遇近三十年最严峻的寒冬,有数据显示,2019至2023年间,其武器出口较之前五年暴跌53%,损失超过130亿美元,客户从31个国家骤减到12个,大型军机更是滞销重灾区。 2024 年,乌里扬诺夫斯克的伊尔 - 78 生产线只接到了 6 架订单,工人缩减了将近一半,要是再闲置一年,就要面临关闭的局面,这时候的莫斯科迫切需要一笔资金给工厂续命。 20 架出口单价值 12 亿美元,足够支付工人两年工资还能补充进口芯片,克里姆林宫比谁都盼这单能成,干脆用沉默默许风声扩散。。 中国空军的需求刚好踩在这个节点上。目前现役加油机不到30架,一半还是老款轰油-6,载油量只有伊尔-78的三分之一,根本满足不了远程作战需求。 国产运油-20虽然性能不俗,但年产量仅3架左右,靠它补齐缺口得等到2035年。20架伊尔-78MK-90A插进来,能把这个时间表直接提前八年,南海、台海、巴士海峡三线的空中加油需求能同时得到满足,飞行员再也不用纠结“谁省油谁先回”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这款加油机就能同时给 8 架战机加油,能把苏 - 30 的作战半径再扩大一千公里,这样整个第二岛链都在其转弯半径之内。 这笔交易的时机拿捏得堪称精准。文件里写着2025年10月签意向,2027年开始交付,刚好卡在国产运油-20产能爬坡的关键期。 合同里那条“买方可按年度减量”的条款更狠,直接把风险锁在莫斯科那边,国产进度顺利就压价砍单,发动机出问题俄机立刻顶上来,进可攻退可守。 技术层面的考量更显深谋远虑。西安动力所至今没搞定同级别大涵道比发动机,买20架等于把样板机搬回家,边用边拆消化技术,这套路不陌生,当年买苏-27后搞出歼-11,连发动机舱的螺丝位置都没怎么改。 而且这款加油机还有隐藏技能,几小时内就能从加油机改成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210吨,能在简易跑道起降,战时既能加油又能运物资,灵活性远超单一功能装备。 周边国家的反应更反衬出这笔交易的价值。韩国只有16架加油机,日本不到20架,还全是美制硬管系统,跟自家F-35配套,根本用不了俄制软管的伊尔-78。 他们心里清楚这单落不到自己头上,却更怕中国拿到,于是两家媒体把“客户156”炒成头条,表面猜谜实则向美国催货,怕东亚天空失衡。 而中国的目标从来不是这20架,内部文件里的加油机目标是100架,国产加进口凑齐规模,等运油-20产量破百,伊尔-78就退居二线,到时候俄罗斯再想卖,只能降价到骨折。 俄罗斯其实也明白这点,只是眼下没得选。受俄乌冲突影响,原本用于出口的装备得优先供给前线,西方制裁又让资金往来困难,加上战场表现拉低信誉,法国已经趁机上位,武器出口增长47%抢走了全球第二的位置。 为了留住中国这个大客户,联合航空制造集团早就放低了姿态,愿意转让技术还提供15年零部件保障,这让步幅度比给印度、埃及的大多了。 中国自然顺势接招,趁着对方急需现金流,用合适的价格补自己的短板,还能顺带助推国产技术,这笔买卖怎么算都划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