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24岁的李四光走进银行,从手帕里拿出一根金条。还没等他说话,身后的大

趣史小研究 2025-10-26 14:48:18

1913年,24岁的李四光走进银行,从手帕里拿出一根金条。还没等他说话,身后的大堂经理大声喊:抢!然后对着李四光就是一记闷棍。上司知道后,“啪啪”二个耳光,大骂经理:赶紧道歉! 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关在黑屋子里,后脑勺黏糊糊的,全是血。 那位刚刚还威风八面的经理,这会儿脸肿得跟猪头一样,点头哈腰,一个劲地赔不是。 可最有意思的是李四光的反应。按理说,他该大闹一场,索要赔偿。但他没有。根据史料记载,他只是非常平静地说了句:“赶紧帮我换成现金,我要赶路呢。” 他为什么这么急?因为他心里装着的,不是这一棍子的委屈,而是整个国家的命运。 李四光,1889年出生在湖北黄冈。他5岁那年,甲午海战惨败,这根刺深深扎在了少年李四光的心里。他从小就立志,要学造船,给国家造出最强的军舰。 16岁,他就跑去日本,加入了同盟会,成了最年轻的创始成员。孙中山先生亲自勉励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这八个字,就是他一辈子的“路标”。 所以,1913年,他拿着那根金条,就是去换钱第二次出国留学的。他被打了,被冤枉了,但他心里想的还是“赶路”。他没时间跟烂人烂事纠缠。 到了英国,他本想学造船。可他发现,造船得有钢。他立马转去学采矿。学了一年,他又发现,采矿得先知道矿在哪儿。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 这就是李四光的“三易专业”。从造船,到采矿,最后,他一头扎进了当时最冷门的地质学。 你知道当时国际上怎么说中国吗?美国美孚公司的专家、斯坦福大学的教授,都来中国转悠过,最后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一句话:“中国地质构造特殊,没有石油,是个贫油国。” 这句话,就像一座大山,压在新中国头上。没有石油,工业就是空架子,飞机坦克就是一堆废铁。 所有人都信了,但李四光不信。 他拿着自己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对着地图一遍遍地看。他说:“我们底下的石油储量是很大的!”他把宝押在了东北。 多少人反对,多少人质疑。但他顶住了压力。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松基3号探井,黑色的工业油流“哗”地一下喷涌而出! 大庆油田诞生了! 这一喷,彻底粉碎了“中国贫油论”。新中国的工业,终于有了“血液”。随后,胜利油田、大港油田……一个个被他“揪”了出来。 那个1913年在银行被当成“毛贼”的穷学生,用一辈子的时间,给这个国家挖出了万丈豪情。 这还没完。国家要搞“两弹一星”,急需一种关键原料——铀。上哪儿找?又是李四光。他背着自己从英国带回来的伽马仪,亲自指导队伍,运用地质力学,硬是给国家找到了一系列铀矿床。 他既找油,也找铀。一个是工业的血液,一个是国防的脊梁。 李四光牛,他一家子都牛。 他的女儿李林,也是个狠人。在剑桥读博士,论文答辩第二天,连学位证书都等不及拿,立马回国。 为啥这么急?她外孙女后来说:“国家需要。” 李林回国后,也是“三改专业”。国家要钢铁,她就去研究“球墨铸铁”;国家搞原子能,她就去研究核材料,参与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引爆材料试验;55岁了,国家要搞超导,她又转行。每一次,都是从零开始。 还有他的女婿,李林的丈夫,邹承鲁。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当年,他花了8年时间,在简陋的条件下,搞出了“人工合成牛胰岛S”。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有人说,基础科学让别人搞,我们用现成的就行。邹承鲁当场就怼回去了:“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个的东西。你不做,就少一个。” 这一家人,李四光、李林、邹承鲁,一门两代三院士。 这是什么?这就是传承。 1948年,李四光在英国参加国际会议。新中国要成立了,他被选为政协委员、中科院副院长。国民党威胁他,要么发声明拒绝,要么就扣下他送去台湾。 李四光当机立断,甩开特务,只身跑去法国。周总理亲自部署,他夫妇俩辗转法国、瑞士、意大利,绕了大半个地球,花了半年多,才在1950年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他一过罗湖桥,看到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就感慨地说:“只有共产党能把中国领向富强。” 1971年,李四光病重。他躺在病床上,还叮嘱秘书:“把全国地图带到病房来。”他想争分夺秒,继续研究。 5天后,巨星陨落。 回过头去再看1913年那个下午。那个被打了一闷棍、满头是血却依然平静地说“我要赶路”的年轻人。 那个短视的经理,看到的是一个“衣衫破旧”的穷小子;而历史看到的,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 他心里装的“家国”,太大、太重了。以至于他个人的那点屈辱、那点安危,都变得微不足道。 这就是老一辈科学家的风骨。他们那一代人,真正做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嘱托——蔚为国用。

0 阅读:134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