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试探徐达,命他半日练完三万精兵阵型,徐达练完两万九千人,突然鸣金,叩首道:为陛下留护驾亲军,应天府,午门外的校场。[大侦探皮卡丘] 明朝初年,应天府校场上,朱元璋让徐达指挥三万精兵演练阵型,数小时后,徐达突然鸣金收兵,上前禀报说只调动了两万九千人,特意留下一千士兵守卫宫门。 朱元璋登基后,开国功臣们的日子并不好过,这些手握重兵、战功赫赫的武将,从打天下的功臣变成了守天下的隐患。 即便是徐达这样从小一起放牛、并肩作战几十年的老兄弟,也无法完全逃脱皇帝的猜忌。 朱元璋曾提出把自己当吴王时住过的府邸赏给徐达,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恩赐。 吴王府是朱元璋起家的地方,象征意味极重,徐达听了当即拒绝,理由很直接,那是帝王住过的地方,臣子住进去就是僭越。 还有一次更惊险的试探,朱元璋故意把徐达灌醉,然后让人抬到吴王府的龙床上休息。 徐达醒来发现自己睡在龙床上,吓得光脚跪地连连磕头,这种事在今天看来荒唐,但在当时却是生死攸关的考验。 连下棋这种消遣都暗藏玄机,朱元璋要求徐达必须全力以赴,不许故意输棋。 徐达倒也争气,真能赢就赢,但总会巧妙地把棋子摆成“万岁”的字样。 这既展示了真本事,又表明了忠心,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徐达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深知自己的处境,每次打完仗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交出兵符。 他从不把军队当成自己的私产,而是清楚地知道那是皇帝的兵。 他对家人的要求也极其严格,儿子想跟他去军营练武,他反复叮嘱只许练功夫,不许议论朝政。 家里的仆人都是跟随多年的老兵,绝不多养门客。 这在当时的开国功臣里算是另类,因为大部分人都在拼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对比一下蓝玉就知道差距了,蓝玉同样战功显赫,但为人太过张扬。 他蓄养庄奴数千人,经常干预地方政务,甚至强占东昌民田。最终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株连一万多人。 朱元璋晚年的大清洗几乎把开国功臣杀了个遍。 胡惟庸案、蓝玉案两次大狱,前前后后牵连数万人。 那些曾经威风八面的将军,一个个人头落地。徐达能够在洪武十八年病逝时还保持着中山王的爵位,全家平安,已经是极大的幸运。 朱元璋对徐达的信任也不是没有根据,徐达镇守北方多年,手握重兵却从未有过异心。 他曾多次拒绝胡惟庸的拉拢,保持着清醒的政治头脑。 徐达去世后,朱元璋为之辍朝致哀,追封其为中山王,配享太庙,亲自撰写神道碑文。 这份哀荣在明朝开国功臣中几乎是独一份,朱元璋后来曾感慨,徐达死得太早,否则北疆防务也不至于那么棘手。 徐达明白,在那个时代,功臣要想善终,光有能力不够,还得懂进退。 他始终把自己放在“臣子”的位置上,从不以功臣自居。每次接受赏赐都表现得战战兢兢,生怕逾越本分。 一个刚建立的王朝,最怕的就是军阀割据。那些掌握军权的功臣,确实有颠覆政权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的多疑几乎是必然的。 只是这种平衡太难维持了,既要让功臣有足够的权力去办事,又要防止他们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大部分功臣没能把握好这个度,最终死于非命。 徐达算是少数的幸运者,凭借着过人的政治智慧,在刀尖上跳舞几十年而全身而退。 职场上的很多道理跟古代官场是相通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太过锋芒毕露会招人嫉恨,太过低调又会被人忽视。找到那个平衡点,可能才是长久立足的关键。 网友评论: “这不就是现代职场生存指南嘛!能力强只是基础,关键得让领导觉得放心。徐达这情商,放现在起码是个副总裁!” “故事听起来挺传奇,但正史里徐达能善终,绝对是因为他太懂分寸了。每次打完仗就交兵权,这觉悟,有几个功臣有?对比一下蓝玉的下场,就明白徐达的高明了。” “啥信任不信任的,说到底还是徐达‘有用’但‘可控’。他镇守北疆离不开他,他自己又低调不结党,老板当然用着顺手。等哪天没用了或者太膨胀了,你看老朱收不收拾他?” “要我说,徐达就是死得早!要是他活到朱元璋晚年,以老朱那时候疑神疑鬼的状态,结果还真不好说,这算是幸运躲过了。” “最绝的是下棋摆‘万岁’那个操作!活干了,本事也展现了,最后马屁还拍得不着痕迹,这情商真是天花板级别。” 在职场或生活中,你觉得是“能力突出”更重要,还是“让人放心”更能走得长远?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 信源: 《明太祖实录》 《明史·徐达传》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