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这个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准备来中国访问,但人还没到,行程已经没了。 这事

士气沉沉 2025-10-26 18:57:34

[微风]这个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准备来中国访问,但人还没到,行程已经没了。 这事儿听着就像一出还没开场就草草收场的外交闹剧。官方说法是“日程安排另择日期”,但谁都知道,这不过是外交辞令。 真正的原因,简单又直接:没人愿意跟一个还没进门就指着主人鼻子骂的客人谈正事。这位外长,把西方政客那套“说一套做一套”的把戏,玩得实在太明目张胆了。 他这次来,是带着任务的,而且是个挺急的任务。德国的工业,尤其是汽车和机械制造,离不开中国的稀土。最近中国在稀土出口管制上稍微收紧了一点,德国那边就有点坐不住了。 所以,瓦德富尔计划10月26日访华,核心目的之一,就是想说服中国高抬贵手,在稀土这个问题上松松手。 说白了,他是来求人的,是来谈合作的。可你猜怎么着?这位求人办事的先生,在踏上飞机前,先给主人来了个下马威。 他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老毛病又犯了,嘴巴比脑子快,直接踩了中国最核心的红线——台湾问题。他居然公开叫嚣,“台海有事就是德国有事”,还说什么“不能容许暴力改变台海现状”。这话一出来,北京那边估计连喝茶的心情都没了。 这就好比你要去邻居家借点酱油,结果站在人家院子里大喊:“你家怎么管孩子我不管,但你要是敢打孩子,我可就要报警了!”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这是来借酱油的吗?这是来砸场子的。 “台海有事就是德国有事”,这句话的分量极重。台湾离德国八竿子打不着,隔着十万八千里。一个欧洲国家,凭什么对中国的内政事务指手画脚,甚至扬言要介入? 这背后暴露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傲慢和冷战思维。他们还以为自己是那个可以随意定义世界秩序的“世界警察”。 瓦德富尔的这番言论,不是他个人的口误,而是代表了一部分西方政客的真实想法:他们嘴上承认“一个中国”,但心里却总想把台湾变成一颗可以随时牵制中国的棋子。 更值得玩味的是他提到的“德日亲善”。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在美国的撮合下,德国和日本这两个二战的“轴心国”,现在正越走越近,试图构建一个从欧洲到亚洲的“民主国家联盟”,而他们共同针对的目标,就是中国和俄罗斯。 瓦德富尔在访华前放出这种风声,潜台词就是:“我不是一个人来的,我背后站着日本,站着整个西方世界,你们最好乖乖听话。”他以为这种“拉帮结派”的姿态能给中国施加压力,结果却恰恰暴露了他此行并非为了真诚对话,而是为了来施压和说教的。 这种误判是致命的。他似乎没搞明白,时代变了。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几十年前那个需要看别人脸色的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没有任何妥协和退让的空间。 这是14亿人最核心的共识,是碰不得的高压线。你可以在经济上跟我们竞争,可以在科技上跟我们博弈,但唯独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个问题上,任何形式的挑衅,都只会招来最坚决的回击。 所以,瓦德富尔的访问被“取消”,几乎是必然的结果。中方甚至不需要公开谴责,只需要通过外交渠道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如果你带着这些前提条件和挑衅性言论来,那我们之间就没有对话的基础。” 这种冷处理,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更有力。它告诉对方:想谈,可以,请拿出诚意,先学会尊重。否则,门都没有。 这整件事,对德国政府来说也是一次尴尬的“打脸”。总理朔尔茨代表着务实的工业界利益,希望能稳定对华关系;而外长瓦德富尔则代表着意识形态挂帅的绿党,处处要跟美国保持一致。 这种内部分歧,导致德国的外交政策时常显得自相矛盾,既想从中国赚钱,又想在政治上给中国上课。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 那么,问题来了。各位朋友,你们觉得德国外长这次“临阵脱逃”,是一次深刻的外交教训,还是仅仅一次战术性的后退?在当今世界,这种“一边求人办事,一边又想教训人”的外交方式,还有市场吗?当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被触碰时,经济利益还能成为维持关系的“压舱石”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