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正式宣布了 10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突访联合部队集群指挥所,在听取前线战报后高调宣布:全球首款核动力巡航导弹海燕完成关键测试,1.4万公里飞行距离创纪录,15小时未达极限射程,并成功验证规避反导系统的能力。 先掰扯下1.4万公里啥概念——从俄罗斯莫斯科飞到美国纽约大概7500公里,这射程能来回飞一趟还多,基本能覆盖全球主要目标。15小时飞下来没到极限,说明它的续航能力确实比常规巡航导弹强不少。 “海燕”的动力原理其实不算新鲜思路,就是先用常规燃料把导弹推到高空,再启动核动力装置持续提供动力。核动力的好处是只要核燃料没烧完,理论上能一直飞,不像常规导弹飞多远全看燃料带多少。 不过得说句实在的,俄罗斯没公布这次测试的具体细节,比如核反应堆的稳定性、飞行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故障。之前外界对“海燕”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可靠性上,毕竟核动力装置小型化难度极大,不是一次测试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 还有个绕不开的问题是环境风险。核动力导弹飞行时,要是核反应堆密封出问题,可能会留下放射性尾迹;万一中途失控坠毁,坠落地还可能有核污染。这也是为啥不少国家对这类武器持反对态度。 俄罗斯这会儿官宣这个消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有战略考量。当下俄乌冲突还在持续,美国和北约又一直在给乌克兰递武器、加制裁,“海燕”的测试成功,相当于亮了个“大杀器”,想在战略上压对方一头。 对西方的反导系统来说,这导弹确实有点难对付。它能贴着低空飞,雷达不容易发现,还能随时变路线,不像常规导弹基本走固定弹道。现有反导系统主要针对固定弹道目标,碰到这种“灵活走位”的,拦截难度确实会增加。 但也别把它吹成“无敌”的。核动力导弹的导航精度是个大问题——飞15小时甚至更久,怎么保证最后能精准打到目标?而且它的飞行速度不算快,要是被雷达发现了,也不是完全没法拦截。 更关键的是,“海燕”离真正实战部署还有段距离。俄罗斯没说啥时候能列装,就算技术上没问题,批量生产、日常维护的成本也肯定不低,不是短时间内能大规模用起来的。 从全球安全角度看,这类武器的出现不是好事。它模糊了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界限,可能会让其他国家也跟风研发,进而引发新的军备竞赛,最后把全球安全局势搞得更紧张。 普京强调“海燕”能规避反导系统,其实重点不在“能不能打”,而在“能不能吓住”。俄罗斯常规军力比不过北约,就靠这类特殊武器构建威慑,本质是想让对方不敢轻易挑衅。 但威慑归威慑,真要用到战场上,后果谁也承担不起。先不说核污染的风险,一旦动用核动力武器,很可能引发核冲突,这可不是任何国家能单独控制的局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风暴海燕
阿根廷:“什么“全球覆盖”?你们就直接说是要针对谁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