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长洞发现52具大熊猫化石,数量全球最多! 10月24日,贵州绥阳双河洞第24次国际洞穴科学考察新闻发布会传来重大消息: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洞的双河洞已累计发现52具大熊猫化石,成为全球发现大熊猫化石数量最多的地方。 这次科考不仅新找到6具大熊猫化石,还发现了1具剑齿象、2具犀牛和7具鬣羚的化石,让双河洞中的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有所增加。 目前,双河洞的探测连通长度已经达到439.7公里,纵深位列中国第三。科考人员还在北部未连通的洞穴里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石膏与天青石沉积洞道,这说明硫酸作用对双河洞这样的巨型白云岩洞系形成很重要。 另外,这次还首次在中国发现了4具较为完整的羚牛个体化石,能为研究羚牛的演化、历史分布和古环境变化提供宝贵实物。 在一个竖井中科考人员还找到大量有人类扰动痕迹的“烧骨”,距今约1400年,为研究当地古代人类活动提供了线索。 关于这些大熊猫化石,专家通过骨骼推测,大熊猫在中更新世时体重最重,之后慢慢下降到现在的样子。在双河洞一个支洞的竖井下方,40多米长的洞道里至少堆着10多具坠落的大熊猫化石,这种集中埋藏的情况,能帮大家更好地研究古熊猫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适应情况。 至于为什么这么多大熊猫化石会集中在双河洞,专家有几种猜测:可能是被华南虎等大型食肉动物围堵,被迫躲进洞穴深处;也可能是末次冰期气温太低,只能往更深的洞穴里栖息;还有可能是遇到极端干旱,来洞穴里找水喝。 双河洞的科考从1987年就开始了,当时贵州省地质学家杨汉奎教授带队开展首次考察。30多年来已经进行了24次国际联合科考,探测长度从最初的26.8公里增加到现在的439.7公里,世界排名也从第20位升到了第3位。 2001年,法国洞穴探险家让·波塔西首次参与科考后就断定这里是巨大的洞穴系统,之后还长期定居当地参与探测。2014年,双河洞被确认是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和世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2025年7月已经启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工作。 这次发现的大熊猫化石完好程度很惊人,其中一具编号SP-07的成年熊猫化石,保留了97%的骨骼,连细小的腕骨都完好无损。研究团队还从化石中提取到了胃容物残留,发现当时熊猫的食物里有30%是其他植物,这为了解大熊猫从吃多种食物变成专门吃竹子的过程,提供了关键证据。 随着科考的不断深入,双河洞这个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还会告诉大家更多关于地球演化和物种变迁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