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好了, 不止茅台人知道! 全国人民都要知道了,原来茅台在五年时间内换了四任董事长。 李保芳:我做了1年10个月,我在茅台工作多年; 高卫东:我做了1年6个月,我是空降; 这频率搁哪个行业都算罕见,更别说茅台这种握着“液体黄金”、撑起贵州近五分之一财政收入的“压舱石”——五年换四任掌舵人,每任平均坐不满1年8个月,根本来不及把战略踩实就交接,背后藏着的全是地方与企业、稳局与改革的拉扯。 紧跟着高卫东的是丁雄军,顶着“70后技术派”头衔来的,算下来做了2年3个月;再到去年刚接棒的王莉,是从茅台内部一步步熬上来的老茅台人,至今刚满1年——掐指一算,从2019年李保芳正式掌舵算起,正好五年,四任董事长的任期加起来,居然还没超过一位常规国企负责人的任期长度。 李保芳的“1年10个月”,本质是“救火式任职”。他在茅台待了快十年,从集团副书记一路往上,2019年接手时,茅台正陷在“价格失控”的舆情里:飞天茅台终端价炒到2500元以上,经销商囤货惜售,普通消费者抢不到,监管层还在点名批评“控价不力”。他一上任就下狠手,砍了上百家违规经销商,把飞天出厂价从969元稳住,又压着直营渠道扩量,刚把市场乱象捋顺、2020年营收破1100亿,就到了65岁的国企退休红线,只能按时交棒。 高卫东的“空降1年6个月”,更像一场“水土不服的试验”。他之前是贵阳市长,手里管的是城市建设、招商引资,连白酒行业的基本逻辑都没摸透,却被推到茅台董事长的位置上——背后其实是地方想让“跨界干部”打破茅台内部的“老圈子”。可他上任后的操作全踩了雷:一边喊着“年轻化”,拉着网易做茅台主题手游,推出定价虚高的文创酒;一边又没接住控价的活,终端价反而从2500元涨到3000元,经销商抱怨“政策朝令夕改”,业绩增速也从20%掉到15%。2022年初,他被悄无声息调去省交通厅,等于这场“空降试验”草草收尾。 丁雄军的2年3个月,是带着“改革任务”来的。国家当时正推国企数字化转型,他是中南大学教授出身,懂技术、敢折腾,一上来就喊“科技茅台”:搞i茅台小程序直销飞天,把原本被经销商赚走的差价抢回一部分;又推出巽风数字世界,靠虚拟藏品圈年轻人的钱。2022年营收直接冲到1500亿,增速重回20%,数字化框架刚搭好,却因为贵州国企“领导轮岗”的规矩,去年被调去省国资运营平台——不是他干得差,是组织安排里,“轮岗规避风险”比“深耕战略”更优先。 四任换下来,茅台的日子没差,2024年营收都破2000亿了,但藏在业绩背后的隐忧没人提:每任董事长都有自己的打法,李保芳整渠道、高卫东搞跨界、丁雄军推数字,王莉上任后又回头抓“品质溯源”,战略根本没法连贯深耕。经销商私下都在说,“刚跟一任的团队摸熟政策,转眼就换新人,下次开订货会,又得重新问清楚规则”。 更关键的是,茅台的董事长从来不是“自己人”,是贵州省委组织部直接管理的“省管干部”——任期长短不看业绩,看退休年龄、轮岗安排,甚至是监管风向。2020年后中央对国企反腐、合规经营抓得越来越严,茅台作为市值万亿的“标杆国企”,每任掌舵人都得抱着“不出错”的心态,改革不敢深推,创新点到为止,毕竟“稳得住”比“干得猛”更安全。 这哪是换董事长?分明是茅台在“戴着镣铐跳舞”——既要撑起地方财政的盘子,又要跟着政策风向调整,还要守住“国酒”的牌子,频繁换帅不过是这种多重压力下的必然结果。只是茅台底子再厚,也经不住常年在“适应-交接-重启”里内耗,等五粮液、泸州老窖这些对手把高端市场盯得更紧,这种“短任期轮回”迟早会露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